南噯(音同“哎”),又稱噯仔、噯玉,是一種中音嗩吶,是南音樂隊組合“下四管”中的樂器之一,有別于其他嗩吶聲音的高亢嘹亮,南噯的聲音柔美婉約。奎霞巷長不過300米左右,在巷頭有一家鋪子名叫壺協軒,世代傳承制作南噯的手工藝。
“壺協軒”大門旁墻壁上掛著“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古城示范區——南噯制作鋪”的牌匾,訴說著制噯家族三代人的故事,以及“壺協軒”這一百年老字號的榮光。炎炎夏日的午后,一樓老舊的祖廳里,在一面擺滿噯嘴的舊木櫥前,主人李國慶娓娓而談,一個家族三代人的堅守和低調徐徐展開。
百年老字號,制噯不吹噯
“壺協軒”可以算得上泉州的百年老字號,但是這個世傳的制噯(嗩吶)家族,大概只有對南音有所了解的的人才會知道。“壺協軒”名字的由來,與茶有關,與友有關,與文化有關。“就是泡壺好茶,請志同道合的朋友來這里聊天、切磋技藝。有文化的地方不是常常叫做什么‘軒’呀,‘齋’呀之類的,就是這個意思。”李國慶的解釋很簡單,“其他也沒什么特別的意義了。”
今年67歲的李國慶是“壺協軒”的第三代傳人,制噯已有50多年,他的制噯情緣始于他的爺爺那一輩。“爺爺最初玩的是北管,中年以后組了南音樂隊,他是樂師同時也自己制噯。”李國慶說,那時,泉州城里街頭巷尾都流淌著裊裊南音,爺爺制噯和吹噯的技藝皆十分了得,然而一次對話,使爺爺從此不再吹噯,轉而一心一意制噯。
“有人說,南噯吹得好是因為噯好而非吹得好,因此爺爺囑咐我們,從此只制作不吹奏!”李國慶說。
李國慶的父親李松煙,是壺協軒的第二代傳承人,也是泉州有名的制噯大師。李松煙打制的南噯曾風靡泉州,甚至流行至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上世紀90年代初,許多臺灣同胞到泉州旅游,一定要帶回的物件之一便是“壺協軒”的南噯。前來購買的臺灣同胞們說,雖然他們不全都會吹南噯,但是不帶回一把,就好似沒到過泉州一樣,“老華僑和臺灣同胞們把壺協軒的南噯,當成精美的工藝品和故土情結的寄托……”
精心打磨,秉持工匠精神
1967年,16歲的李國慶從做五金零件轉而開始學制南噯;1969年,因為上山下鄉,李國慶只能業余時間幫父親做些南噯木桿;1992年,李國慶離開工廠,真正開啟了制噯人生……雖然前半生的年歲里,他未能完全投入制噯的事業里,但從小的耳濡目染和父親的耳提面命,使他始終秉持高質量高水準的工匠精神。
關于南噯,外行人看不出什么門道,但在業內提起“壺協軒”,那可是大名鼎鼎。李國慶回憶,父親十分注重南噯的質量,從選材料到比尺寸再到一步步打磨,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力求嚴謹完美,一把南噯常常需要一兩個月才能完成,有時候受到天氣影響,所需的時間還要更久,漫長的制噯時間會消磨人的心。“年輕時跟著父親學習制噯,一開始興致極高,但慢慢地,耐心逐漸消逝,打制出來的南噯往往需要重做。”有時候,只因一個零件銜接不當,便會被要求重新修改,不夠完美的南噯決不允許跟顧客見面,這是父親始終堅持的原則。
“壺協軒”南噯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打制,連制作南噯的工具也是李國慶自己打造的。“打制南噯耗時耗力。南噯的零件多,哨片、哨子、嗩吶嘴、桿等,每一個零件都需要手工制作。”為了保證每一把南噯的質量,壺協軒不批發也不訂制,來的人要是看上了就買走。
“爺爺在世的時候,‘壺協軒’有過訂制。但是有一次,顧客訂制的南噯制成后,發現其中一把南噯的木管有蟲蛀的痕跡,爺爺當即重做。為了能在約定日期完成訂單,日夜趕制,雖然按時完成了高質量的南噯,爺爺卻因為太過勞累,吐血住院。”李國慶回憶。從此以后,“壺協軒”不訂制便成了規矩。
時光推移,李國慶年紀漸大,越來越力不從心的狀態,讓他逐漸減少南噯的打制。李國慶利用閑暇時間打制的南噯被掛在“壺協軒”的木柜里,有客人來,看上了,便買走。
雖然制噯無法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孩子們也有各自的工作,但李國慶仍希望把手工藝傳承下去。“送子千金,不如教子一技,所幸孩子們愿意學,能把祖傳的手工藝傳下去便好!”李國慶說,所有的手工藝都需要耐心,現在的孩子們不愿意靜下心來學習制作,但是每一次教學,他們都能接受。對李國慶而言,能夠用這種方式將祖傳的手工藝傳承下去便好。(來源:泉州廣播電視報、泉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