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泉州鯉城浮橋街道、始建于明代的吳澧故居重修。23日下午,工人從荒廢近百年的房屋一角,重新清理出小天井“月井”。作為特別的閩南古建筑營造方式,吳氏后人將保留日井和月井的樣貌,并考慮將此處作為浮橋街道公共文化活動空間之一。
“月井”重現
左側為清代風格屋頂,右側為明代風格屋頂
吳澧是明代天啟丁卯第二名舉人,崇禎戊辰進士。先后任過戶部和禮部主事,廣東提學參議等。其曾孫吳茂華,是清代康熙己丑舉人,河南南樂知縣。在浮橋坂頭社區,兩人故居緊鄰,面積約1000平方米。此次正在修繕的吳澧故居始建于明代,吳茂華故居則建于清代,兩座故居比肩,可以讓人鮮明地感受到明清建筑風格的迥異。
鯉城區浮橋街道文化站站長吳燦雙介紹,故居分官廳、大埕、池塘和花園等,部分保留較好,其中大埕、池塘等位于宅前,如今已是公眾使用的部分。此次修繕的重點是官廳和內衙。
閩南民居以院落的形式,圍成“深井”,也稱“天井”。一些大戶人家的排水系統繁復,被過水廊分割成幾段。根據左右尊卑和“日月龍虎”的命名方式,東邊天井稱為“日井”,西邊天井稱為“月井”。吳燦雙介紹,“日井”和“月井”分居宅邸兩側。日井尺寸略大些,之前沒有被掩埋,而“月井”則被倒塌的墻體土石掩蓋,估計有百年之久。日月之分,體現了古人敬畏天神,順應天意,但又強調天地共存的理念。
據悉,吳氏后人將盡可能保留原有建筑構建,盡量恢復大厝原貌。此處曾作為浮橋街道“古厝娶親”等傳統民俗表演排練的場所,修復之后依然有望作為浮橋街道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記者 吳月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