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觀音、渡海達摩、九日山、東西塔、老君巖、古大厝……走進泉州工藝美術大師呂照明的工作室,一尊尊莊嚴靈動的佛像,一個個閩南文化印記,整整齊齊地懸掛在墻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雖說設有一間獨立的工作室,但呂照明絕大部分的作品還是在東街二郎巷的家中完成的。因為家中90多歲的老母親,時時刻刻需要他陪在身邊,進行照顧。近年來,考慮到越來越多的人想看他的作品,家中太小又實在放不下,于是呂照明在東岳小區設下了這樣一間工作室。
巧用新材,走出藝術新路
泉州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文人刻畫藝術家呂照明是一位民間藝術家。1988年,呂照明高中畢業后進入印刷廠工作,在印刷廠的工作經歷讓呂照明學會了印刷手藝,后來他離開印刷廠開始自己創業,承接包括包裝設計、LOGO設計等與工業設計有關的業務。工作之余,呂照明最喜歡的就是畫畫。
有一年,呂照明花了60元在路邊買了一套《西廂記》的刻紙,對照臨摹,隨后便玩起了刻紙。那一年正值羊年,臨近除夕,呂照明臨時找了一幅《三羊開泰》的圖案。那時,傳統的手工印刷基本已被電腦印刷替代,大量的手工印刷原材料菲林片被棄用,呂照明突發奇想:“既然要扔掉,倒不如試著在上面把《三羊開泰》刻畫下來。”經過一番嘗試,出乎意料的是,用菲林片刻出來的作品線條靈動、流暢和精細,讓人頗為驚訝。
這一新發現讓呂照明激動不已,自此他開始進行越來越多的嘗試,為了區別于傳統刻紙,呂照明將運用新型材料創作的這種藝術形式命名為“刻畫”,以此寄托自己內心對刻紙的回味和對繪畫的鐘情,由此,曾經中斷的藝術生命在呂照明的身上重新煥發生機。
呂照明介紹,刻畫的表現形式與傳統的刻紙差不多,刻紙工序相對簡易,但作品易破損且不易保存。而利用菲林片進行刻畫,則需多一道“挑”的工序,且在刻畫的時候不能切到下面的片基,每刻一刀都要非常小心、精準、到位。一旦出現意外就無法修復,前功盡棄。所以,刻的時候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專注,不能有任何雜念。
突破傳統,刻畫泉州百態
自幼習畫,使得呂照明的美術功底深厚,然而轉到刻畫上來,卻需一刀一刀地積累,苦練多年而成。這些從他刀下的人物肖像細致的紋理間便可窺見,其造型生動、姿態自然、衣紋流暢、服飾美觀。
在作品《民族英雄——鄭成功》中,呂照明采用點、線、面有機合理的刻畫技巧,再現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場景。畫面上海水波濤洶涌,帥旗迎風飄揚,戰馬強健威猛,栩栩如生,馬上的鄭成功身穿鎧甲,手握單筒望遠鏡,神態自若。看到那馬鬃、胡須,令人驚嘆不已。精湛的雕刻手法和獨特的選材使得此幅作品顯得更有立體感,惟妙惟肖。
在泉州磚雕藝術家、萬印社社長曾永卿看來,呂照明刻畫敢于突破傳統形式,為泉州帶來一股新的藝術風。同時,呂照明創作題材的選擇并不局限于傳統民間刻紙的喜慶題材。根植于泉州,呂照明更愿表現家鄉的風物,如在全國第九屆海峽工藝博覽會中獲得銀獎的《泉州民居古大厝》,就是以南安的蔡氏古民居為原型,精細地雕刻,把閩南古建筑的五間張結構、木雕、石雕等多種技藝融于一體。
呂照明甚至按原物、以超寫實主義的手法表現泉州。原物原景的刻畫展示,再加以藝術的創作,讓“紙上泉州”栩栩生動。泉州古厝、傳統民居的燕尾脊、磚雕石獅、天后宮、開元寺……自2012年以來,呂照明創作的作品已有300余幅,這其中,部分作品的創作時間甚至超過了一個月。
傳授以賢,弘揚閩南文化
呂照明的父親是泉州木偶劇團老團長呂贊成。從清代道光咸豐年間算起,呂家先后有5代人從事木偶技藝,并先后誕生了呂馬允、呂白水、呂天從、呂細虎等知名藝人。
但是從呂照明這一代算起,卻沒有任何人從事木偶技藝。呂照明說,他們幾個兄弟從小也跟隨著父親在木偶劇團玩過木偶,但都對木偶技藝不感興趣,父親也察覺到他們的心思,并堅持木偶技藝必須傳授以賢,于是特地叮囑他們,將來不要從事木偶技藝。
呂照明說自己雖然沒有繼承父親的木偶技藝,卻傳承了父親“傳授以賢”的家風,一直把泉州文化的傳承當做自己的責任,“作為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泉州人,能用刻紙來展現泉州文化的獨特魅力,無疑是幸運的。”呂照明說,正是泉州的多元文化融合,為自己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而刻紙技藝的獨特魅力則讓這些常見的泉州符號閃耀著無限光芒。
同時,呂照明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刻畫藝術的學習中來,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這些年,也有不少人加入到刻畫技藝的學習中來,但是都期望著在短期內能夠擁有像呂照明這樣高超的刻畫技藝,短期嘗試無果后,也都選擇了放棄。
“一門技藝在這種浮躁的環境里想要傳承下去,需要的是真正喜歡它的人,才能做好、做精,并將其發揚光大。”對于這門藝術傾注了感情的呂照明,終于體會到了父親呂贊成“傳授以賢”的良苦用心。(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