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一門集書法、繪畫、雕刻于一體的獨特藝術,方寸印章,集萬千氣象。關于印章的概念,我們看到的大都是呈現在紙上的印章符號,卻鮮有人了解,從一塊石頭到一塊印章,它要花費篆刻藝術家多少的心思。
家住新門街的林文宇,就是這樣一位不斷在方寸印臺上琢磨心思的篆刻人。大繁至簡是他對篆刻藝術的追求,每一方印章,在他手中都馬虎不得。
興趣使然執刻刀 樂此不疲勤學習
談起何時接觸的篆刻,五十歲的林文宇一下子就打開話匣。“小學一、二年級時,就喜歡撿剩下的粉筆頭在墻上畫畫,為此還挨了老師不少批評。”原來,打從小學起,林文宇便對繪畫有著濃厚興趣。
到中學時,班級黑板報的刊頭藝術字、圖案都由林文宇負責,“黑板報評比時,我們班級幾乎次次拿第一。”回憶起少年往事,林文宇還是難掩自豪。當時,美術課本里雖有關于篆刻的章節,卻沒有老師教學,但當書里的篆刻印章呈現在眼前時,“我莫名就喜歡上了,自己照著課本上的圖片刻了起來”。就這樣,林文宇執著刻刀,懵懵懂懂、“單槍匹馬”闖入篆刻江湖。
小時候為尋找篆刻用的材料,林文宇常常跑到工廠附近撿廢棄的石膏石,回來后用鋼鋸鋸成方塊狀,權當篆刻印章的印石。“那時,就覺得刀在石頭上刻很好玩,做出來的印章都比較粗糙。”慢慢地,撿來的石膏石堆成了堆,林文宇的刀工也見長不少。
高中畢業后,林文宇做過廣告設計、油畫工、雕塑工,雖不是篆刻的行當,但他并沒有因此荒廢刀工,他拿著平日里省下的錢,到音像店里買篆刻教程VCD,對著視頻勤練,書法篆刻成了他業余時間里的一切。
十方印章藏巧思 再現泉州古街巷
林文宇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是個十足的古城文化愛好者,經常流連于鯉城大街小巷。
“我們泉州是很有文化底蘊的,古街巷的名字里承載大量的人文信息,給了我很大的創作靈感。”從今年年初開始,林文宇前前后后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結合泉州古地名,篆刻出造型別致的十方印章,內容包括“一峰書、二郎巷、三圣宮、四腳亭、五塔巷、六井孔、七里庵、八尺嶺、九史巷、十字街”。
“就像二維碼用手機一掃就能跳出信息,十方印章功能也是如此,本身就攜帶著信息”,林文宇說,將泉州地名融入到印石上篆刻出來,可以讓人對泉州文化有更直觀的了解。
在“二郎巷”這一印章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二郎巷”三個字外,還刻有二郎神和哮天犬的形象。“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這個巷子和二郎神有關。”林文宇介紹道,寓意于章,既道出地名,又傳遞出地名所包含的人文信息,正是這次創作的追求。
“古樸端莊,又不失靈動。”在“一峰書”印章中,林文宇融入“S”造型,字體活潑了不少。“六井孔,主要體現的是‘孔’字帶來的空靈;七里庵本來就是一座小小的庵廟,香客不多,便在對角留白,彰顯七里庵的古樸寧靜。”
在篆刻內容的設計上,林文宇花了不心思,有時刻完,又覺得達不到理想效果,便用砂紙將刻好的文字、圖案打磨至平整,將新的構思,重新刻上,常常要幾易其稿,才能得到一枚滿意的印章。
千金易得文思難求 刀耕不輟潛心篆刻
設計印稿、過稿、操刀治印、修改調整……在篆刻的一道道工序中,最讓人頭疼的是印稿內容的設計。林文宇說,“其實到了執刀篆刻的這一步時很快,但如果沒有靈感,就一切都免談。”有時,一個印稿內容要花上三四天設計,而設計完,在操刀治印的過程中還是要反復修改,直到出現自己滿意版本,林文宇才舍得停下手中的刻刀。“每一塊印石都可以打造成一方精致的印章,馬虎不得。”
“篆刻最重要的基礎還是書法。”除了篆刻,林文宇還喜歡書法,篆刻時,要一直盯著印章,在桌子前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平時累了就練練書法,一直以來,只要見到好的書法作品、篆刻書籍,林文宇就會把它買來收藏起來,放在家中,時常拿出來研習。
心如止水,才能坐得住冷板凳。從少年懵懂的玩耍,到現在的淡泊明志。在林文宇看來,篆刻不只是文字在印章上簡單的呈現,方寸之間,也可包羅萬千。
“我們泉州古有‘二十四’橋,現在很多都荒廢了,可以把它們刻在印章上,再現‘二十四’橋風貌。”結合泉州其他的歷史文化篆刻出更多的作品,力求以印章載體,讓更多人了解泉州豐富的文化底蘊,這是林文宇對自己作品的希冀。現如今,他的新創作,正在古城慢慢醞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