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木榔頭、兩把大刻刀、三塊干毛巾……桌案前,閩南紅磚雕刻藝人吳育琳抱著一塊紅磚頭細細打量,時而帶上眼鏡敲敲打打,時而脫下眼鏡精心雕刻,時而用毛巾輕輕擦去雕刻去掉的邊角料。
今年47歲的吳育琳是鯉城區浮橋人,身高一米八,光看外表很難將這位彪形大漢與精美紅磚雕聯系起來。最近他的作品正在新門街泉州府主題館展出,不少市民前來參觀,有人問他為何會接觸這門藝術,他的回答只有兩個字:興趣!
源于興趣,師承臥人張嘉濱
13歲是一個男生最調皮的年紀,年少的吳育琳與大部分男生一樣很好動,喜歡打籃球、踢足球;但他又特別坐得住,為了自己的愛好能坐在家里一整天不挪位置。“當時能玩的東西不多,看到別人在刻章,我就想去學習。”帶著試試看的想法,吳育琳拜泉州殘疾人藝術家張嘉濱為師,開始學習篆刻。
“剛開始學習時,老師并未給我一把刻刀一方印章,而是給我一本篆刻字典,讓我認字練習書法。”吳育琳說道,滿懷熱血的他并未被生僻的文字打敗,而是遵照老師的要求識字、練字。那時吳育琳正在讀初中,每個禮拜最多只有兩次與老師學習的機會,他非常珍惜,“我都是在家里練完字,才拿去給張老師點評。”
從練字到學習篆刻,從拿刀的姿勢到下刀的方法,張嘉濱都一一親自傳授,臥床在家仍堅持藝術創作的張嘉濱對吳育琳影響很大,“我跟著老師學了四年,從老師身上學到不僅僅是篆刻,更學到了堅持不懈的品質。”
高中畢業后,吳育琳做過機械維修員,開過工藝品加工廠,職業一直在變,不變的是對篆刻的那份執著。一有時間,他就會練字、刻章,三十年來這個興趣他一直保持著,從未間斷。
尋求突破,用篆刻形式刻閩南紅磚
“五年前我開始嘗試在閩南紅磚進行創作,”以篆刻為愛好的吳育琳并不滿足在一方印章上進行創作,在一次藝術交流活動上,他發現省外有不少工匠在青磚上進行雕刻創作,由此觸發靈感,“我從小就是在閩南古大厝長大,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可以在紅磚上進行篆刻。”
萬事難開頭,雖然當時吳育琳已篆刻創作二十幾年,可在紅磚上雕刻還是頭一遭!他第一次感受到“無從下手”,光是構思就花了近一個月時間。“從一枚小印章到一塊大紅磚,字被放大了,剛開始會不習慣。”艱難的開頭并未消磨吳育琳的一腔熱血,他更沉下心來精雕細琢,并將遇到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
兩個月下來,吳育琳第一個紅磚雕刻作品“天長地久”誕生了。“非常高興,第一次嘗試就能成功。”吳育琳說,朋友對他的新作品非常肯定,甚至收藏了這個作品,這對他是極大的肯定。
經過五年的不斷摸索,吳育琳逐漸掌握紅磚雕刻技藝,了解各種紅磚的特性,他的作品漸漸為人知曉,為人喜愛, 100多件作品被各界人士收藏。慢慢的,雕刻變成吳育琳的第一事業。能把興趣當事業,不惑之年事業再逢春,吳育琳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充實自我,愿做閩南文化傳播者
誡子書、弘一法師頭像、風景圖……隨著技藝不斷嫻熟,思考不斷深入,吳育琳的創作題材也愈加豐富,從雕刻簡單的文字到圖文并茂,刻刀如筆在紅磚上盡情“作畫”,新作也總能收獲好評,欣喜之余他常提醒自己要平常心對待,時刻保持著一個學習的狀態。
現如今,他每天都要花4個小時用來提升自我,“每天我早上會用2個小時進行紅磚雕刻,保證自己雕刻的手感,到了晚上還要練書法。”吳育琳每天把自己必須做的事情安排得滿滿當當,此外還不斷學習美學知識,增強繪畫能力。
“我希望通過學習,不斷地積累自己。”吳育琳希望自己能為家鄉創作出更多作品,讓一塊塊雕刻著老君巖像、古大厝的閩南紅磚,成為閩南文化的載體,向世人傳播和弘揚閩南文化,“我打算雕刻一組‘泉州十八景’,還將選擇一些更具有代表性的閩南元素,讓我的作品更有泉州味道!”
桌案前吳育琳神情沉著,每一次敲打,每一寸雕刻,都如此嫻熟迅速,在不斷鉆研的匠心和弘揚閩南文化的初心中,一塊塊獨具特色的紅磚雕誕生,或許,這一塊塊磚雕離走向世界的目標還很遠,但創作不息,前進不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