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包藥是洗澡時用的,這些是擦臉的,注意分開使用。”
“我先幫你開一周的劑量,用完后再來看看情況怎么樣?”
在鯉城區實驗小學附近的一家藥鋪里,醫生柯秀珍正認真地叮囑病人用藥的注意事項。一桌一長靠椅,兩三張凳子,玻璃櫥窗內整齊地擺放著衛生消毒用品,一個半舊的書柜靠在墻角,柜內擺放著各種醫學書籍。小小的藥鋪,一覽無余。
藥鋪雖然不大,名氣卻不小,藥鋪的主人正是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柯世德青草丹膏傳承人柯秀珍。
百年膏藥
世德傳家
柯秀珍今年67歲,是柯世德青草丹膏的第八代傳人。據柯秀珍介紹,柯世德青草丹膏鋪的創始人柯長春是一位德高業精的名醫,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柯長春在城南順濟橋新橋頭開設柯世德青草丹膏藥鋪。
“柯世德青草丹膏是一種治療皮膚疾病的特效藥,對治療肛周膿腫、無名腫痛、疔瘡、帶狀皰疹(俗稱‘飛蛇’)、痔瘡等癥狀的療效都非常好。”柯秀珍拿出一個裝有清水的水缸,一團芥末黃的丹膏就泡在水里,這就是傳承280多年的柯世德青草丹膏。
“根據四季氣候和環境不同,熬制丹膏時會改變藥量,增添藥材。”柯秀珍介紹說,因為四季氣候不同,丹膏保存不易,一般每年只熬制四次。與其他傳統膏藥不同,柯世德青草丹膏由拔毒丹膏和收口丹膏組成,治療皮膚患者時兩種藥膏必須配對使用,方能藥到病除。2016年,柯世德青草丹膏被列入第六批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看到藥鋪的店名都會誤以為柯世德青草丹膏鋪的創始人叫做柯世德,但事實上并不是。”柯秀珍說,其實,店名中的“柯世德”是創始人柯長春對子孫后代的一種希冀,他希望柯氏子孫秉承用藥精準、用醫救人的理念,世世代代積德行善。
醫者仁心
有口皆碑
在柯世德青草丹膏鋪桌子的抽屜中,有一本厚厚的紅色診療本,因為年代久遠,紙張有些泛黃。它的主人是柯秀珍的父親,也是柯世德青草丹膏的第七代傳人柯波橋。
“父親既是我的榜樣,也是我的老師。”柯秀珍說,父親曾是臨江街道保健院的一名老中醫,他在日常診療實踐中,結合現代醫療對祖傳秘方改進創新,治愈不計其數的皮膚病患者。診療本上詳細記錄著柯波橋碰到的各種癥狀,包括如何用藥、劑量多少等一一記錄在內。如今本子交到柯秀珍手中,當遇到相似癥狀時,她都會參照父親的筆記,認真研讀,為患者配藥。
“父親對任何患者都是一視同仁,竭盡心力的幫助患者脫離病痛的折磨。”受父親的影響,柯秀珍對前來求醫的病人一視同仁,幾十年來,經她治療痊愈的患者不計其數。如今,除本地人前來購買膏藥外,香港、澳門等地甚至是遠在國外的患者都慕名而來。
特效丹膏
后繼有人
“大概7歲左右,我開始跟父親學習,幫忙打下手,10歲時就能幫助患者換藥。”出生于醫生世家,柯秀珍從小耳濡目染,跟隨父母親學習醫術,早早就能獨當一面。在柯世德青草丹膏鋪的玻璃櫥窗內,有兩塊分別寫著“青草丹膏 良方萬應”“祖傳秘方 藥到病除”的牌匾。“這兩塊牌匾都是病人送過來的,類似的牌匾還有很多,都被收起來了。”柯秀珍指著兩塊牌匾,說起了它們的故事。
2012年,患者傅泉淙來到柯世德青草丹膏鋪向柯秀珍求醫問藥。經過詢問,柯秀珍了解到,患者已經90多歲高齡,一直深受帶狀皰疹(“飛蛇”)的困擾,尋醫問藥無果后,經人介紹,前來購買膏藥。查看完病情后,考慮到患者年紀太大,柯秀珍便決定上門治療。短短半個月,她便治好了困擾患者許久的皮膚病癥,患者心懷感激,送來了一塊“青草丹膏 良方萬應”的牌匾。
而另一塊“祖傳秘方 藥到病除”牌匾則是一位來自晉江的患者贈送的,其因患有糖尿病導致小腿傷口局部潰瘍久治不愈,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傷口終于痊愈,便送來了這塊牌匾,以表感謝。
“父親在臨終時,曾叮囑我要好好培養孩子們,要讓他們學習醫術。”柯秀珍回憶說,幸運的是,在她的教導下,小兒子陳慶也喜歡上醫生這個職業,如今已經是泉州市第一醫院的主治醫生,平時只要有空,陳慶就會到店里跟隨母親學習制作祖傳丹膏,成為柯世德青草丹膏新的繼承人。
柯世德青草丹膏凝聚著一代一代柯家傳人對膏藥精益求精,治病救人的理念,哪怕只有一個人有購買的需求,就會一直開下去,不會丟掉這貼老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