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鯉城區中山南路586號,有一家不起眼的鋪子,店招牌與路邊榕樹相互掩映,若隱若現,如不仔細查看,往往會擦肩而過。
這容易錯過的店鋪名為周玉苑茶莊,自1922年起便“扎根”中山南路,鋪子的主人叫周賢瑯,如今已有80歲。走進周玉苑茶莊,滿室茶香,門口排列著一排鐵茶桶,儲藏著各色茶葉,玻璃柜上還陳列著包裝各異的茶葉,一張木桌子上擺放著一臺近40歲“中年”的老式臺秤,店內每一個老物件仿佛都在訴說這家老店的光陰故事。
百年老店傳五代 匠心巧手制新茗
“玉局新評名洞水,苑花長駐武夷春”。
在周玉苑茶莊內的一面墻上懸掛著兩副墨寶,十分醒目。這兩幅字出自泉州清代舉人宋應祥之手,句首兩字正是店名中“玉苑”二字的來源。每每有客人前來,周賢瑯便會拉著對方,指著墨寶,講述當初周玉苑茶莊繁榮的景象。
“早在1840年就有周玉苑茶莊,只不過當時老一輩人是走街串巷、肩挑販賣茶葉罷了,后來有所積累,才買下這間鋪子,”周賢瑯介紹說,周玉苑茶莊已有178年歷史,算得上是泉州早一批的茶莊,傳到自己已經是第五代。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茶葉早盛行于市,飲茶更是成為風氣。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認為,有些茶葉生性偏寒,喝多會傷脾胃。要如何解決這一部分人的顧慮?為此,周賢瑯的父親周植彬苦思冥想,憑借著自己對茶葉的了解,以及對茶葉焙火拼配技術的掌握,決定做一個大膽嘗試。
“茶葉焙火拼配就是選取兩種具有一定共性的茶葉,按比例拼合,使它們相互融合,凸顯優點,弱化缺點。比如一種茶氣味清香,另一種茶味道醇厚,焙火拼配后就能形成香味更獨特的茶葉。”周賢瑯介紹說,1937年,父親周植彬對當時盛行的“奇蘭”“梅占”“烏龍”等茶葉進行焙火拼配,制作出新茶并取名為“貢品烏龍茶”,這款新茶不僅耐泡,口感更加潤滑,濃度適中,喝下去久久回甘。新茶一經推出,市場反響良好,銷售緊俏。
“在父親的帶領下,茶莊由每年可銷售100多擔一躍增加到400多擔,當時,售賣一擔茶葉便可獲得一個大銀元,一個大銀元可以購買近百斤的大米,后來有錢,就到中山路買了店面。”周賢瑯驕傲地說道,這門獨特的焙火拼配技術,成為周玉苑茶莊茶葉良好品質的保證,至今仍有許多歸國華僑慕名而來。
子承父業守老店 潛心制茶見真功
“我每天都要泡上一壺茶,不喝茶我就渾身難受。”周賢瑯一面同記者說著,一面又燒起水,準備再續上一壺新茶。周賢瑯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從懂事開始,茶葉就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盡管愛茶,但到周賢瑯長大時,茶葉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周玉苑茶莊經營雖可,但他還是選擇到企業上班,收入更穩定。但只要一下班,周賢瑯就“泡”在茶店里,跟在父親身后學習茶葉焙火拼配的技術,幫忙照料茶店,有時候還會幫父親校對茶莊的賬單。在周賢瑯的記憶中,邊上班邊跟父親學習品茶是一種生活常態。
1995年,周植彬因病離世,彌留之際,對周賢瑯說:“茶莊是我畢生的成就,你要替我好好守住茶莊,守住這個牌子。”為完成父親遺愿,周賢瑯退休后便接手茶店。一段時間后,他切身體會父親當初經營之不易,也在嘗試焙火拼配中,體會到這一門技術既需要長期、大量接觸茶葉的經驗,更需要慢工出細活的專注和耐心。
熱愛終有回報。多年來,周賢瑯始終堅持誠信經營,贏得了良好信譽。而他自己烘焙的15年貢品烏龍在第九屆中國世界功夫茶大賽中,摘得“陳茶”大賽的五星銀獎,一時名聲大噪。
如今,周賢瑯和妻子林安肴守著周玉苑茶莊,平日閑時,老兩口就泡泡茶、聊聊天。有客進店時,周賢瑯就忙著介紹自己的“茶經”:“烏龍茶、鐵觀音等茶葉用一百度沸騰的熱水浸泡,武夷茶、綠茶等茶葉只需要用八九十度的熱水浸泡即可。”
“這是貢品鐵觀音,這是貢品烏龍茶,這是桂花茶…喝茶養人,你要不要嘗嘗?”如果顧客對茶店故事有興趣,那周賢瑯的話匣子可就關不上了。與他關系最親密的茶友則是年僅12歲的小孫女周琪,爺孫倆常閑坐品茗,“我喜歡喝清淡點的茶,每次上學,我都盼著爺爺給我泡點茶帶去學校慢慢喝。”周琪聞了聞爺爺周賢瑯泡的茶,笑瞇瞇地說道。
周賢瑯安心地泡著茶,妻子林安肴切著菜準備做飯,小兒子周孫家、兒媳婦毛小針配合默契地整理茶葉,一家人其樂融融。
周賢瑯的子女們都各自有工作,對茶店經營興趣缺缺,只有小兒子周孫家、兒媳婦毛小針跟著自己學習茶葉工藝。對此,他十分豁達,“未來就交給年輕人去選擇、去打拼,只要我還在一天,依舊是老地方、老味道,等著老朋友。”對周賢瑯而言,后半生能每日與茶相伴,新老朋友路過時還能常來泡茶、閑聊,生活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