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絲到白發,77歲的他仍面容和藹、精神矍鑠。桌案前,他是一個嚴謹細致辦公人員,小到一個標點符號都會仔細推敲;孩子群中,他是一個有趣的老爺爺,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他叫呂長江,2003年4月退休后便來到鯉城區關工委擔任副主任,開始長達17年的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工作。這十余年間,他為了做好工作,人生清零,一頭扎進專業雜志、報紙、書籍中,重新學習,汲取專業知識,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奉獻余熱。
古稀之年護成長,追夢亦當時
初見呂長江,一頭白發令人印象深刻,這銀絲中似乎藏著許多經年累月的故事。他把一生簡單地分為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與他的三個夢想有關,分別是“軍人夢”“農村夢”和“關工夢”。
他用22個年頭追逐第一個夢想,又用22年追逐第二個夢想,伴隨2019年的到來,他已經在追逐第三個夢想的路上堅持了17年,“我年輕時因家庭經濟困難,連初中沒讀完就輟學,退休后我就想著發揮余熱,為孩子們快樂成長做點好事、實事。”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呂長江成了關工委“六大員”之一的校外輔導員。
校外輔導員并不是大多數人印象中負責孩子們作業輔導的人員,其工作牽涉的范圍很廣。“校外輔導員的工作重點主要放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心理輔導、學業輔導三個方面,此外還要兼顧青少年幫教轉化、活動中心安全管理等工作。”呂長江介紹道。
工作多而雜并沒有削弱這位老者的一腔熱情,而是在不斷的摸索中前行,猶如一只雄鷹雖已遲暮,卻依然執著地將雛鷹們護在翼下,既為他們護航,又授以技能,只盼他們有朝一日能振翅翱翔。
孩子的故事大王,帶娃老人的體己人
每年,鯉城區關工委都會圍繞不同主題開展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而法制教育則是永恒的話題。作為校外輔導員,呂長江總會到各個學校開展培訓,為中小學生作報告,讓法制教育深入青少年心中。
“要用孩子們容易接受的方式,讓孩子聽明白、記得住。”每次講座前,呂長江都會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將講座的知識點、要點用一個個精彩故事來“包裝”,故事是那么繪聲繪色又那么生活化,連雨傘、圓規、三角板等東西不能拿來打鬧這樣的細節都融匯到情節中,呂長江說:“教育孩子光講大道理不行,要細致地去提醒他們。”
家庭教育也是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環節,在孩子面前呂長江是“故事大王”,在孩子父母、祖父、外祖父等家庭成員面前,呂長江則成了“知識傳輸機”,他經常到社區里開講座授課,傳遞家庭教育和隔代教育的新理念,為不少家長解疑釋惑,也成了不少“帶娃老人”的“知心人”。
“和孩子們講課,我都是用普通話,而和老人家講課,我會用閩南語。”有一次,呂長江去金龍街道赤土社區為老人們授課,大家都聽得很認真,講座結束后,一位老人把呂長江給拉住,“呂老師,你講的內容都是我們生活中常遇到的,早知道就讓兒子兒媳一起來聽。”
貼近青少年需求,上網學新知追熱點
剛接觸關工委的工作時,呂長江也不太懂,經過十幾年的摸索,他也總結出自己的心得。“輔導青少年要用心、用情,要了解他們心中所想,貼近他們的需求。”為此,呂長江時刻關注青少年關注的“熱點”問題,講座的內容也隨著“熱點”在變化。
“2008年我會和孩子們聊奧運會;南昌起義90周年,我就同孩子們講南昌起義的故事,還同他們一起看電影。”近年來,孩子們作業的難度有所上升,為了更好地輔導孩子,呂長江仍在不斷地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我現在常常會通過互聯網、微信去學習。”
關心下一代的工作,需要用心灌溉,“關工委在青少年成長中可起到協助配合、拾遺補缺的重要作用。”呂長江表示,如今這項工作已經成了他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今后他也愿繼續堅守在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崗位上,奉獻余熱。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雖已滿頭白發,呂長江卻依然是最堅定的“追夢人”,顧炎武詩云“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正是這位古稀追夢人的真實寫照。(來源:東南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