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鐘樓,朝著熙熙攘攘的中山路直走,在泉南教堂的旁邊,有一間2個店面大小的理發廳——大上海理發廳。古樸的裝修方式,帶著濃厚的舊上海韻味,大上海理發廳就這樣一直走到了今天。
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里,“大上海” 不止是理發廳,更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記錄著泉州男女對潮流時尚的探索與追求,深埋著無盡的回憶和念想。
用心服務,好手藝贏得好口碑
大上海理發廳是個國營單位,位于中山中路368-370號,由于周邊改造,門口的招牌上少了一個“大”字。早上7點半,中山路上大多數的店門都還關著門的時候,大上海理發廳就已打開門。早上8點,師傅們都到了,老店開始迎客。
今年55歲的趙師傅,17歲從事理發行業,至今已經38年了。他是上個世紀80年代補員時,代替父親進入大上海理發店的。“理發店有4個師傅,按排班,每天有一個人提早上班,做開業前的準備。”趙師傅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大上海”最輝煌的時候,有30多位理發師傅,如今只剩下4位。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大上海理發廳就已經出現在中山路上。當時是由幾個福州人合伙開設的,后來轉給泉州一位親戚;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出現,大上海理發廳并入理發社;改革開放后,私人理發店逐漸出現,一批廣東師傅進駐泉州,時尚理發店開始占領泉州的大街小巷。
對于大上海理發廳而言,這三十幾年是其最紅火的時候。從中山路的西邊搬到東邊,從一間店面擴大到三間店面,還是泉州最早經營理發用品的商店。那時候,店里的師傅也多,有三十幾名。“大上海在泉州能夠出名,就是因為手藝好,技術精,在訓練學徒時就特別嚴格。”趙師傅說,每個大上海理發廳的人員都必須要從學徒做起的,“講究的是底子要硬,技術要全面。”
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大上海理發廳一直被泉州人認為是最好的理發廳,不僅因為師傅手藝都很好,設備好、衛生干凈、服務周到,都讓其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盛況不再,舊上海韻味猶存
天花板上華生牌的電風扇,銹跡斑斑的蝴蝶牌真牛皮美發椅,雙箭牌74型剃刀與電推刀,已生鐵銹萬里牌的電風吹。這些老古董可都是當年上海的大牌子。大上海理發廳里的“老東西”可不止這些理發工具,門口掉漆木柜上的公用電話、老式的掛歷、木制的聯排柜子、舊音響……都出現了斑駁的痕跡。
“這些椅子是從上海買過來的,用船運到廈門,貨運車再從廈門那邊運過來的。”店里的師傅說,風扇是華生牌的,早期的華生牌風扇質量很好。這些可旋轉的鐵椅、刀剪和電吹風都是當時從上海引進的,都是最先進的,所以當時才會有那么多人選擇來這里理發。
隨著時代變了,漸漸地,像大上海理發廳這樣的國營理發店再也拴不住年輕人的心了。“大人十八,小孩十五,刮臉十塊。”大上海的“剃頭價”不高,卻只能吸引老人,或者老人帶著孩子過來。
市民吳先生是大上海理發廳的老顧客,每隔一個月或20天就會來剪一次頭發。“我從小就在這里理發,小時候是奶奶帶我過來,現在是我帶著孩子一起來理發。”吳先生說,“大上海”的師傅手藝很好,服務也很周到,如果這里關了,以后都不知道要去哪里理發。
如今,泉州只剩下大上海理發廳這家國營理發廳了。“空調壞了也沒再裝,工具也沒那么好用了,都已經過時了。”盛況不再,這是“大上海”無法回避的事實。前些年,因為教堂需要拓寬消防通道,理發廳的店面由3個縮小到了2個;通往二樓的樓梯被隔斷了,二樓的設備和工具早就蒙上厚厚的灰塵,就這樣被擱置,被遺忘。
時光荏苒,老店招牌依舊,樹影婆娑,人聲依然鼎沸。華燈初上,城市即將進入新一天的“輪回”,而“大上海”也結束了一天的故事。它的未來會怎樣,誰也無法預料,或許,它會重新煥發生機;或許,它最終會以一種悄然無聲的方式與我們告別。無論哪種情況,我們都會記得,在中山路上,有一家大上海理發廳。(來源:泉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