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中路,有一家面積不足兩平方米的修表店,與中山路上那些裝修精致高雅、富麗堂皇的服裝店、鞋店、飾品店等眾商家擠在一起,這家修表小店很不起眼,但從父輩傳到現在曾國泰、曾國強手中,已經走過了九十七個春秋。
方寸之地守匠心
修表店中傳三代
每天早上八時許,曾國泰都會準時出現在中山路86號,把“八十年老店”的招牌掛到店門外。單從字面上看會以為這家修表店,經營到現在有八十年的歷史,但實際上,“八十年”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從曾國泰的爺爺曾慶明開修表店算起,到現在已有近百年的光景。“來的顧客都知道我們是家老店,招牌也就這樣一直沿用著,沒有去更新。”曾國泰說,不必去糾結諸如‘八十年’或‘九十年’這樣的噱頭,顧客更看重的是曾家修表的技藝。
“當時,店面也開在中山路,只是更靠近鐘樓。”曾國泰告訴記者,修表店是爺爺曾慶明傳下來的。曾慶明于1902年出生,17歲當學徒學修表,20歲自己開修表店。當時,曾慶明靠這個修表店養活了一家人,并在1940年左右將店面搬遷到現在的地址。后來,曾慶明收了五六個學徒,并開始把修表手藝傳給自己的兒子曾茂森,也就是曾國泰的父親。
曾茂森從20多歲開始獨立修表,隨著技藝的日臻成熟,他在中山南路租了個店面,也有了自己的小鋪子,老店就由爺爺曾慶明一個人操持。待曾國泰兄弟長到十幾歲時,修表店里就有了他們的身影,那時候他們邊讀書邊利用課余時間跟著爺爺學手藝。到了1985年前后,曾慶明已經80多歲了,修表對他來說顯得有點吃力,剛好曾茂森租的店面租期已到,原來的修表店便由曾茂森接手打理。
物轉星移,時間的列車呼嘯來到2000年,因為父親年紀大了,視力沒有以前好,而修表又是一件很費眼力的精細活,曾國泰、曾國強倆兄弟便接手修表店至今。
曾經風光無限
如今再無旺季
修表店呈窄長狀,面積不過兩平方米,入門處是擺滿修表工具、鐘表零件的舊桌柜;墻壁上掛著各式石英鐘。進入店內,可以看到,除了曾國泰現在還在使用玻璃櫥柜工作臺外,
“以前忙的時候,我們兄弟倆加上父親,每人坐在各自的玻璃櫥柜前給顧客修理手表,有時一修就是通宵。”曾國泰回憶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表生意最好,僅中山路上就有二三十家修表店;到了九十年代,呼機、手機競相登場,作為“三轉一響”的手表,漸漸的失去了昔日的風采,修表生意也隨之日漸淡了下來。
在曾國泰的玻璃柜工作臺前張貼著“立等可取”四個字,早些年還可以看到幾個人在門口排隊等候的場景,現在每天來的顧客寥寥無幾,再也沒有旺季可言了。曾國泰說,如今,顧客拿來修理的都是一些比較高級的機械表或者價格昂貴的名牌表;普通的石英表、電子表也就是換換電池、表帶等一些簡易更換的配件,至于一些便宜的電子,如果壞了,一般人們也不修,就換新的了。”
今非昔比亦珍惜
時光匠人心不移
“修表這門手藝在父輩的年代曾經興盛過,當初爺爺手下的學徒后來也有自己開店,但現在都不復存在了。”曾國泰說,他和弟弟的孩子都曾學過修表,但都沒有從事修表這一行當。“我們現在之所以還堅持著,就是覺得祖傳手藝放棄了挺可惜。”
時間在手表盤里兜兜轉轉,不食人間煙火。而曾家三代人,為那些失靈的鐘表校正時間的分分秒秒,修補著殘缺的時間。如今,修表店也漸漸長成97歲的老者,在歲月的滄桑里,煉就成熟的胸懷。“這門手藝還能傳承多久,誰都無法預知。”已經57歲的曾國泰說,盡管如此,以后還是會照常在每天早上8時多開門營業,晚上9時許打烊回家休息。“趁現在還能做,珍惜它、堅守它,這就足夠了。”(來源:泉州晚報、涂門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