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浦祖祠,又稱“金浦三世五房祖祠”,位于鯉城區浮橋街道金浦社區中部。作為歷史悠久的祠堂,金浦祖祠內孕育過良臣賢士,誓言舊碑刻更是倡導營建一方和諧之風,而且該祠堂還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在泉州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
明時祖祠今猶在 吳氏族人開枝葉
金浦社區位于鯉城區浮橋街道北部。該社區歷史悠久,古為村落,既稱巖浦,亦稱嚴浦,后來才改稱金浦。村落北靠滔滔晉江,側有巖浦山作為屏障,水流過村,花鋪于道,是個十分宜居的地方。宋時,金浦一地嚴姓人氏居多,這也是村落曾被叫做嚴浦的由來。宋末,吳氏祖先來此居住,之后數百年間吳氏繁衍迅速,遂成地方大姓,嚴氏及其他姓氏族群則不斷外遷。清初,吳氏族人把嚴浦村改名為金浦村。
位于現在金浦社區的金浦祖祠,是當地吳氏的祖祠。據金浦祖祠管委會會長吳世守介紹,金浦吳氏的始祖是吳君錫,系泉州黃龍吳氏一世祖禮孫公之孫,二世祖景政公的第五子,故祖祠亦稱為“金浦三世五房祖祠”。金浦祖祠始建于明初,宣德四年(1429年)曾歷重修,后世又數歷修葺,最近一次是1995年重修,1997年竣工,方呈今之面貌。離祖祠不遠處有一口宋代古井——“嚴浦井”,石砌井圈,井磐呈六角形,白色花崗巖石榫卯砌就。此井鑿于南宋嘉泰壬戌年(1202年),據說為金浦先民所造。
重修后的金浦祖祠,為兩進三開間格局,立面作單塌壽處理,正面開通三門,祠前有石庭和照墻,氣勢雄渾。東西兩邊各起一座雙層護厝,內設紅色革命紀念室及金浦華僑史館。
祖祠正大門石匾額上書“吳氏三世祖祠”,兩旁有聯對:“延陵衍派家聲遠,金浦流芳世澤長”,大門廊內裝飾著透雕、浮雕、線雕或圓雕而成的木雕、石雕等雕塑,題材廣泛,技藝精湛,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廊柱上亦有聯對曰:“在昔高風推讓國,于今知禮信傳家”。吳氏遠祖季札公以“三讓傳芳”的故事揚名史冊,故后世族群皆奉“讓德傳芳”為堂號,金浦吳氏也不例外,在大門背后的鎏金木匾上就寫著“讓德傳芳”四個大字。
祖祠門前的一對青草石石鼓大有來歷,據金浦祖祠管委會秘書長吳勝利稱,這對石鼓為清代之物。據舊譜載,金浦吳氏族人吳黃龍為清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進士,出仕后知江西南康縣。吳黃龍居官清正,親民愛民,恪盡職守。他離任時,南康百姓對其依依不舍,為表達對吳黃龍感激之情,南康人特贈其青草石石鼓一對,并且不遠千里送至金浦,安放在金浦祖祠大門外。上世紀90年代祖祠重修時,吳氏族人小心翼翼地珍藏下了這對珍貴的石鼓。
和諧鄉里古有約 碑刻誓言儆后人
如果說金浦祖祠與其他祠堂有何不同,那該首推祠中那塊誓言石碑刻了。此碑名為《南安金浦鄉各房長誓言》碑,吳勝利告訴我們,金浦舊屬南安管轄,上世紀初,村民多有械斗紛爭,嚴重影響了地方的安全和穩定。于是,由金浦諸房宗長、賢達代表出面,簽署了一份旨在倡建和諧村落的誓約,并將約文內容鐫于石碑上,以儆后人。
誓言碑文稱:“金浦位南安之南,金溪繞于背,紫帽位于前,山明水秀,誠人類生活上之適宜地也……然強弱分立不相為謀,偶因細小之爭,輒興干戈之釁,傷人耗財,言之心痛,此殊非鄉人之幸福也。仝人(即指全體族人)體祖先創業之難,發人類和平之念,深慮長此相持不下,鄉中元氣行將喪失無遺。故當天立誓從茲永息爭端,重修舊好,強者不得凌弱,眾者不得暴寡,是非曲直應由鄉中賢明,依和平公正之法解決之。茍有蠻橫之輩,甘背誓言,必群起而誅之。恐口說無憑,特立此紀事以志不忘。”根據碑文所載,此碑立于1930年。吳勝利表示,此碑是金浦民眾自發維護村落安定的歷史見證物,其所含的和諧理念與我們當下提倡建立和諧社會的觀念,不謀而合。
“自從有了這塊誓言碑,族人、村民做事更加循規蹈矩,鄰里和睦相處,民風也更加淳樸。”吳勝利說道。近幾年,不少專家都曾到訪過金浦祖祠,他們表示誓言碑頗具歷史和鄉土民俗研究價值。
革命遺址舊祠堂 星星之火可燎原
據金浦祖祠管委會副秘書長吳再添介紹,金浦祖祠另外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這里還是紅色革命遺址。如今在祠堂外,立著中共南安特別支部舊址碑、金浦社區紅色革命遺址碑兩塊碑刻。一座古老祠堂是怎么成為革命遺址的呢?吳再添稱,金浦祖祠曾是地下黨活動的秘密基地,革命先輩洪椰子曾在金浦村居住過數月,并于此開展一系列革命活動。
早在上世紀20年代,為發展新式教育,金浦人改金浦祖祠為學堂,辦起了泉州新門外農村早期的新式教育小學——金浦小學。金浦小學的第一任校長為吳鳴海(亦稱吳鳴)。
不過,吳鳴海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中共泉屬交通員。1928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巡視員吳亞魯(亦稱野鷺),由莊志強陪同至南安巡視,在南安豐州找到了工人黨員許能英,緊接著由許帶至金浦小學找到了失聯多時的泉屬交通員吳鳴海。這次會晤意義深遠,吳鳴海介紹金浦小學教師柯卓鳳、陳亞專等人加入組織,隨即在金浦小學成立南安第一個特別支部。據劉西水主編的《中共泉州地方史》載,這個特別支部由6名黨員組成,金浦人吳鳴海、柯卓鳳、陳亞專名列其中。特支成立后直屬省委領導,所有成員都分頭到石礱、埔頂、五林、五傅等村落進行秘密活動,發展黨員。1930年2月,省委派張益堅到南安工作,在中南二校成立中共豐州支部。經南安特支和豐州支部的共同努力,西華、社壇、石礱、草埔、五林、五傅等黨支部相繼成立,星星之火,終于越燒越旺。
據周榮林主編的《中共南安地下革命斗爭簡史》記載,歸中共泉州市委領導的中共南安區委于1930年6月成立。9月3日,中共泉州特委書記許依華在豐州麻山召開會議,對支援惠安暴動作出部署。南安區委立即召開會議,研究貫徹“麻山會議”精神,決定破壞公路和電訊設施。最終群眾武裝摧毀泉洪、泉溪公路五六處,燒毀大橋五座,鋸掉幾十根電線桿,并且沿途散發傳單。這一舉動,極大震懾了南安的反動派,同時也有力地鼓舞了惠安民眾。不久,惠安人民在中共泉州特委、惠安縣委的直接領導下,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政權的斗爭,它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在惠安的反動統治勢力。
老厝門前憶往昔 革命種子終參天
“這里就是吳潤澤宅了,當年洪椰子就是住在這里,并以此為聯絡處開展地下革命的。”順著吳再添所指方向,我們看到一座清末民初建筑,該建筑為五間張雙護厝掛下落的老厝,側開儀門,紅墻灰瓦,磚砌墻體,十分典雅。吳潤澤原名吳記澤,是金浦愛國華僑,洪椰子居住過的屋子屬吳家祖厝所有。近前觀望,這間屋子現如今長期空置,銅鎖把門,窗欞斑駁,不過透過縫隙窺見屋中的桌椅,依稀仍能追憶舊時革命人士開展工作的艱辛與不易。
1937年10月,金門縣淪陷后,曾在金門編印《金門呼聲》,同時編演《浯江洪流話劇》宣傳抗日救亡的洪椰子(海南瓊海縣人),奉命撤離。洪椰子旋即轉移到金浦小學,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地下工作,教民眾唱抗日歌曲,直至1938年轉赴廈門。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洪椰子紀念集》中《和洪濤同志相處的日子》一文就曾描述這段歷史稱,洪椰子曾先后化名“洪秀超”“洪濤”。當他被安排到南安金浦小學時,是以洪秀超的身份出現的。“他在金浦小學,除教書外,還以金門淪陷前兩天,壯丁隊在同安渡頭擊退日艦小艇,一個隊員土槍爆炸手部受傷的英勇事跡為題材,趕寫《浯江的洪流》劇本,先后在小學和南安豐州、洪瀨等地演出……”由此可知,洪椰子當時在金浦開展地下活動,并且通過演出抗日話劇,播撒革命種子,這些話劇在當時影響深遠。
多年以后,洪椰子于1963年8月調任晉江地委代理書記;1964年6月至1967年6月,任晉江地委書記。他與閩南的緣分頗深,而南安金浦更有他難忘的革命記憶。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歷史是一面鏡子,當初為了新中國的成立,革命前輩們矢志不渝、奮斗不息,他們的事跡以及他們的精神,都是歷史留下的不可多得的財富。
吳氏家風桑梓情 公益薪火永傳承
清雍正朝以明經貢于廷的吳肇奎,亦是金浦人,他熱心公益,捐資修文廟,浚通巖浦溪,重修巖浦古橋(始建于南宋),世所稱道。吳肇奎熱心公益的這種精神在金浦也得到了薪火傳承。
據金浦社區僑委會主席吳文娛介紹,金浦社區是泉州市著名僑鄉之一,現有海外華僑3000多人,大部分居住在印尼泗水。上世紀40年代末,旅泗金浦小學校友會成立,后來更名為金浦旅泗同鄉會,選出吳序侖、吳記炮、吳世的、吳世繁四位同鄉會領導成員。同鄉會對家鄉的教育、公益事業十分重視與支持,曾為村子開墾石堤,鋪筑石磚路,興建“懷鄉樓”、金浦小學禮堂及教學樓、金浦幼兒園等。
游子在外,不忘桑梓,拳拳之心令人感動。吳文娛表示,金浦祖祠擁有數百年歷史,含蘊族人木本水源之思。長期以來,金浦華僑為了家鄉的建設和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他們也是海內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紐帶。這種熱心公益的精神與金浦吳氏家風,從根本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來源:泉州晚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珍稀 “訪客” 西黃鹡鸰現身 泉州鳥類家族2025-04-11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