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眼鏡、皮膚白皙、笑容可親……這是絕大多數人對她的第一印象,而在了解她的故事后,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稱贊,畢竟十余年來堅持資助藏區的孩子讀書,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她叫蘇雪月,家住鯉城區海濱街道,今年43歲,是鯉城區江南醫院的一名助產士,12年前,一次自費的西藏義診經歷讓她和丈夫吳征崎,與西藏結下了不解之緣。
義診24天 藏民感恩為他們舉辦婚禮
2007年,在參加一次聚會時,蘇雪月偶然聽到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會要組建西藏偏遠牧區義診隊伍的消息。與剛領證不久的丈夫吳征崎商議后,兩人決定一同報名前往。出發前,夫妻倆募集了價值近7萬元的藥品和物資。
當年8月,夫妻倆與義診隊的伙伴們終于踏進了唐古拉山山脈最深處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色須鄉。
“那個地方風景是最美的,但也是最苦的。平均海拔4200米,全年無霜雪期只有10天。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藏民對于健康的渴求可想而知。當時,義診隊到來的消息馬上就傳開了,許多藏民特地騎著馬從上百公里外的地方趕來看病。”蘇雪月回憶道,劇烈的高原反應讓義診隊隊員措手不及,但所有人都克服重重困難,堅持為當地藏民送醫送藥。
24天的義診期里,蘇雪月忙著義診,非醫學專業的吳征崎負責后勤保障工作。義診即將結束時,熱情的藏民和義診隊員們得知兩人還未舉行婚禮,便在當地為兩人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藏式婚禮。“那是一次十分特殊的體驗,在如此特殊的環境下,我們收獲了當地藏民和義診隊員們滿滿的祝福。”回憶起那一幕,蘇雪月一臉甜蜜。
年年捐贈 助35名藏族學子繼續學業
從西藏歸來后,盡管忙于工作和家庭,但蘇雪月從未停止對藏區的關注。她與丈夫共同發起了家庭公益計劃,每年都拿出一部分家庭收入,資助藏區的困難學子。
12年間,夫妻倆先后通過公益組織,在西藏、青海、甘肅等藏區,共資助困境學子35人次。讓夫妻倆欣慰的是,受助的孩子不時會寫信來,與他們交流。“我要用我自己的成績來改變我的人生,用我的成績來報答那些素未謀面的愛心人士,等我長大了我也要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每次讀這些信件,夫妻倆心里都感到暖暖的。
為何選擇資助這些孩子?蘇雪月說,她讀中專二年級時,父親患重病,家里斷了經濟收入,險些未能完成學業。好在父親的朋友悄悄匯錢給她,幫她完成學業。“因為我有類似的經歷,所以我更懂得這些貧困孩子對于知識的渴求,更懂得他們想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命運的渴望。”
如今,夫妻二人早年資助的學子都已大學畢業并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我們的綿薄之力,換來了孩子們一生的幸福,真心為他們高興!”
傳遞愛心 推動公益組織不斷壯大
對于蘇雪月而言,奉獻的過程是艱辛的,但收獲的幸福也是難以言喻的。2015年,時隔八年后,她又募集了價值2.3萬余元的藥品和物資,再次和義診隊前往藏區義診。
當地有一個叫先措吉的阿婆,8年前曾接受她的診療。得知她再次到來,老人每天都會到義診點看她,每次都會帶點小東西,有時是幾顆糖果,有時是自己做的奶片。她忙碌時,老人就遠遠地看著;她閑暇時,老人就過來拉拉她的手,看著她笑。“那種感覺是母親對女兒的愛和依戀,是遠嫁的女兒回娘家時的幸福!”
往返藏區的經歷,讓蘇雪月夫妻更加用心關注藏區。在夫妻二人的朋友圈里,常會有藏區民眾和學童們的信息。每年夫妻倆都會通過公益組織給藏區的孩子們募集冬衣等物資。她說:“我們捐贈的一件外套就能溫暖孩子們一整個冬天。”
“享受過奉獻帶來的幸福,因此想把這種幸福傳遞下去。”從2008年至今,夫妻二人不斷推動著泉州同心義工服務隊的建設,目前有持證義工100多名。通過不定期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服務隊已成為泉州眾多公益組織里活躍的一支。“以前我們做公益,一直認為做好事不留名。但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我們在做這些事,不為突出自己的名和利,而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參與進來,讓這份公益事業不斷壯大。”(來源:東南早報 泉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