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小小一枚篆刻印章,是古往今來諸多文人雅士的心頭之好,也象征著一個人的情趣和品味。而小小印章的生成耗費篆刻藝術家多少心思,卻鮮有人知。
家住海濱街道東魯社區(qū)的張文明便是一名篆刻人,四十多年來,他用無數(shù)把刻刀在上萬塊方寸之石留下獨一無二的印記,每塊石頭都各不相同,大到字體設計,小到一撇一捺。
師從“臥人”張嘉濱
石頭“玩”出新花樣
“北有張海迪,南有張嘉濱。”20世紀末,在泉州書法篆刻界,只要提起“臥人”張嘉濱的名字,幾乎人人耳熟能詳。年僅19歲的張嘉濱,致殘臥床后,卻身殘志堅,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書畫、篆刻作品,參加過省、市乃至全國和國際性的展出,均摘冠而歸。
張文明是張嘉濱的侄子,小時候家住市區(qū)東魯巷,兩家就在對門。從8歲起,他便陪在堂叔身旁,搬石頭、磨石頭,準備各種筆墨紙硯及篆刻工具……學習的同時也為行動不便的堂叔提供幫助,儼然成為陪伴張嘉濱篆刻創(chuàng)作的一位“小書童”。
那時候,張文明經(jīng)常騎著自行車,前往泉州大橋附近的碼頭,將一塊塊原本準備用來填江的、笨重的大石頭綁在自行車后架上,然后在路人奇怪的眼光中將石頭載回家。到家之后,按照堂叔的指示,將石頭進行切割、打磨之后,做成能作為篆刻的材料。
“小時候,物質(zhì)條件貧乏,身邊并沒有太多可以玩樂的東西。當時我經(jīng)??粗迨鍖χ粔K塊石頭,精雕細琢,便覺得好玩有趣。”張文明對于篆刻書法的興趣,源于兒時堂叔對自己的影響。不承想,這一玩,便是四十多年,創(chuàng)造了上萬枚妙趣橫生的篆刻作品,獲獎無數(shù)。
一生唯獨愛篆刻
“儒廚”美名揚
現(xiàn)如今,張文明已是一名頗具名望的篆刻者。他和堂叔的性格頗為相似,并沒有人們印象中藝術家的高冷和傲慢,而是十分隨和、幽默風趣,哈哈大笑時仿佛鄰家大叔一般。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曾在泉州星級酒店當過二十幾年的廚師,更獲得廚師界的最高榮譽——全國“金廚獎”。熟悉他的人都評價他是“廚師界難得一見的篆刻書法家,也是篆刻書法界的頂級大廚”。正因如此,張文明也被冠上“儒廚”這一稱號。
“其實廚師和篆刻,二者之間,有著不少相通的地方。”張文明說,現(xiàn)代烹飪除了講究色、香、味、形,更注重造型、線條、器皿等等,這就對廚師藝術審美提出了要求。“篆刻,其實就是用一把小小的刻刀,在金石上刻畫自己內(nèi)心的方寸世界。在做廚師的時候,我就在想,應該如何更好地將方寸之間的美,衍生到盤碟碗筷里……”
“從事廚師的這段時間,其實十分辛苦。但這期間,我始終沒有放棄篆刻。”張文明回憶,身為大廚的他,每天酒店收工之后,回到家中,往往都已經(jīng)是深夜時分了,他卻依然堅持要再刻一會自己喜歡的篆刻??痰逗徒鹗瑢τ谒麃碚f,幾乎可以說是工作之外的閑暇時間里最好的“朋友”。
最終,張文明在廚師事業(yè)巔峰時期,選擇了“棄勺從篆”。“雖然有人不能理解,但我知道自己其實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那時候我買了房,還清房貸,已經(jīng)沒有生活的壓力了。我想終于可以靜下心來,毫無功利性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于我來說,用一輩子的時間和刻刀與石頭打交道,這就是最大的樂趣。”張文明說。
一刀一石皆心血
以文化傳承為己任
張文明左手食指上結了一層厚厚的繭子。這是他長期從事篆刻留下的印記。初學篆刻時,張文明需要徒手抓住光滑的石塊,再用刻刀一筆一劃地進行篆刻。如果控制不好力道,刻刀就會直接劃到手上,張文明也因此難免被劃得鮮血淋漓。而有時候,一些石塊中含有沙丁或其他雜質(zhì),需要費盡力氣,方才能篆刻出想要的圖形,在這過程中,如果一不謹慎,也容易劃到手指。
“每次篆刻的時候,我撫摸著每一塊石頭,便仿佛能夠感覺到它們其實是有靈性的。我創(chuàng)作的靈感,也正是因此而源源涌出……”張文明說。每一塊自然界中的石頭,都經(jīng)歷過滄海桑田,沐浴過風霜雨雪,凝聚了大自然的精華,石頭上每一條紋路和斑駁的痕跡,似乎都藏著一段天荒地老的故事。
都說,藝術是相通的。除了篆刻、書法,張文明的水墨畫亦是一絕。他的一組水墨畫小書簽作品,以東西塔等閩南元素為特色,將泉州文化的魅力,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詮釋得淋漓盡致。更難得的是,每一幅水墨畫作品上的落款所蓋的印章,均不一樣,而且都由他本人篆刻。
“我對篆刻的喜歡從一而終,毫無功利性。我希望通過這一把刻刀和這一塊小小的石頭,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篆刻這門藝術,不僅是為了記錄更多關于泉州本土的美好事物,同時也能更好地傳播咱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張文明說。(來源:東南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