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簡易的桌子、一塊移動的黑板、幾盒粉筆、兩塊黑板擦……從學校退休兩年后,62歲的吳偉明還是放不下教書育人的心,又重新拿起粉筆,回到了講臺上,只是課堂從學校教室搬到了社區里,面對的也不再是中學生,而是社區里即將從小學升學進入初中的孩子們。和在學校教書不同的還有,他是完全義務免費教學。
“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這沒什么可寫的。”當社區工作人員幫記者聯系吳偉明時,他在電話里連連推辭。后來,記者又打了幾通電話,抵不住熱情的他才答應跟記者談談他正在進行的“義務”教育事業。
退休校長閑不住,社區開堂授英語
“d-o-o-r,door。”
“再來一遍。”
6月17日上午,鯉城區浮橋街道東邊社區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傳出朗朗讀書聲。吳偉明手中的粉筆在黑板上來回劃動,十多個孩子正在認真聽著小升初英語銜接課。吳偉明曾是泉州市明新華僑中學副校長,曾擔任過英語學科老師,并于2017年11月從該校退休。
“現在外面的補習班都比較貴,而且大都在市區,小孩子如果去補習的話還要家長接送,比較不方便。”看到這樣的現象,又擔心社區里的孩子英語基礎薄弱,到了初中跟不上教學進度,6月10日上午,吳偉明便找到了東邊社區的書記和主任,和他們共同商討在社區組建一個“小升初英語銜接班”。
“這是好事,我們應該支持。”幾個人商議后一拍即合,決定將教學地點設在社區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并置辦一張桌子、一塊黑板、幾盒粉筆,等到社區里六年級的孩子畢業后,這個社區里的“小課堂”于6月17日正式開課。
“目前,教的主要是一些音標和拼法,先讓學生掌握基礎性的知識。”吳偉明介紹,按照教學進度,輔導班將開辦半個月左右。他表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今后每年都會在社區免費開設小升初英語銜接班。除了自己有一顆教書育人的心外,吳偉明心中的那份善,還來自于他的母親。
教育世家傳師道,三代十人育桃李
“我的母親也曾是位老師,她年輕的時候有在菲律賓教過書。”采訪中,吳偉明談起了他的父母。原來,吳偉明的母親叫陳文珠,父親叫吳記碧,他們從小在菲律賓長大,新中國成立后,兩位老人便一道回到泉州。后來,陳文珠便在村里的幼兒園任教。
“本來家境就不寬裕,我們兄弟姐妹又多,生活上就更為困苦。”吳偉明介紹,父母共養育了7個孩子,雖然他們兩人都有一份工作,可工資并不高,家庭經濟很是拮據。“母親希望我們能像她那樣,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但要當教師沒知識可不行,盡管經濟存在困難,吳偉明的父母還是咬咬牙克服困難,堅持讓孩子們多讀書,保證讓孩子們完成學業。
吳偉明回憶道,印象中的母親較為嚴格,他們家的孩子放學后不能像其他小孩一樣放下書包就跑到外面去玩,一定要等到作業完成后,才可以出門玩耍。在母親的嚴格教導下,吳偉明一家的“教育世家”藍圖慢慢展開。“大哥和二哥因為一些歷史原因,沒能夠當上教師。”吳偉明告訴記者,自己和三哥吳偉筑則較為幸運,都如愿當上了教師。后來大哥吳偉智結婚,大嫂也是一名教師。
不忘母親的諄諄教誨,現如今吳偉明家族中的教師越來越多。大哥吳偉智的兒子現在泉州市明新華僑中學教書,女兒則在泉州市第七中學任教;二哥吳偉念的兩個女兒,一個在泉州市新華中心小學教書,一個在福建船政交通學院任教;三哥吳偉筑的女兒也在泉州市第六中學任教。
提到家族中有這么多教師時,吳偉明說這全部都得益于母親的教誨。“母親常說,選擇教師這條路,要耐得住清貧,更要對得起良心,對得起黑板前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