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古城29條街巷綜合提升工程持續推進,一條條“毛細血管”正逐漸打通,日前,記者走進改造中的花巷和濠溝墘,巷內路面整潔平坦,各式傳統古民居和歷史建筑修繕一新,古城韻味和市井風情盡顯。
花巷進入收尾階段
“空中飛線”全面清理
13日上午,記者在花巷施工現場看到,巷子內大部分的腳手架已經拆下,僅余一棟建筑的腳手架尚未拆除,施工人員正忙著進行管線入戶及鋪設兩側門前臺階。
“大部分店鋪門前的地下管線已鋪設完畢并完成封層,現在我們正在對空中飛線進行入戶處理。”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花巷內空中管線雜亂,不僅影響美觀,而且部分線路老化,年久失修。此次改造,對管線進行入地入戶處理、淘汰了部分老化線路,重新進行布線。目前,這些空中飛線正在逐步清除。
隨著項目進入尾聲,經過修繕的建筑露出“真容”,位于花巷36號的二層建筑,原是一棟普通的二層民房,修繕之后,外立面增加了紅磚廊柱、圓形拱門,體現了閩南傳統建筑與多元文化不斷融合的時代特點,街巷風貌得到提升。而位于花巷46號的吳氏番仔樓,原本建筑特點鮮明,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僅進行了修補和加固,并未改變建筑整體風貌。
據介紹,此次花巷列入立面改造的路段長200多米,包括90多間店面。改造過程中,對巷內原本歷史特點鮮明的老建筑,工匠們始終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整個建筑的原貌及原真性。而對于部分特色缺失的建筑,則是通過提取周邊建筑、場所的“紅磚”“水刷石”“花紋欄桿”等記憶點,用于建筑改造中,更好地協調整個街巷風貌。
濠溝墘分段施工中
明渠化身地標“打卡點”
在古城“美容師”的匠心修繕下,古城街巷持續變美,還添了一些新景色。隨著濠溝墘西街-花巷段修繕完成,一段明渠變為濠溝墘的特色地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在肅清門廣場、西街和濠溝墘的三叉交接處,一面紅磚石墻映入眼簾,出磚入石間鐫刻著“濠溝墘”字樣十分顯眼,溝渠兩側由傳統鏤空石欄桿環繞,溝內墻面采用灰舊條石,底部由石板交錯鋪就,十分古樸。據悉,在修繕過程中,工匠們采用傳統工藝,結合明渠特點,增設照明燈、建筑裝飾等,直觀看到泉州舊時的排水系統和構造,同時將其打造成為一處獨具泉州味的古城符號。
據了解,濠溝墘南接新門街,北至西街,全長773.9米,隨著古城街巷綜合提升工程的推進,當前,濠溝墘花巷-莊府巷段正在有序施工中,全程實施封閉管理,禁止一切車輛和行人通行。(李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