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臨江街道新橋社區的萬龍慈善食堂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建成后將切實解決社區老年人、困難群體的用餐難題。
日前,記者來到新橋社區居委會,眼前這棟三層辦公樓已“披”上一層紅黃相間的新“外衣”,獨具閩南建筑特色。據悉,該棟大樓原為社區辦公場所,目前正在進行改造升級,完成后將作為萬龍慈善食堂使用。
“改造工作于去年12月底正式啟動,目前已完成食堂外立面改造。由于社區仍在此辦公,內部裝修暫未啟動。”新橋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近期,社區將搬遷至“黨建+”鄰里中心,屆時將立即啟動內部裝修改造工作。“食堂改造資金由萬龍慈善基金會捐獻,基金會還計劃今后每年投入約90萬元作為運營管理費用。”
萬龍慈善食堂效果圖
說到萬龍慈善基金會,不得不提到會長郭鎮義。郭鎮義是臨江街道新橋社區人,從小在社區長大,事業有成后,他不忘桑梓,長年關注家鄉發展,力所能及助力社區建設,用心做好慈善便是他回饋家鄉的最好方式之一。
“創辦萬龍慈善食堂的想法由來已久,但心中有所顧慮,一直未付諸實施。”郭鎮義告訴記者,為此,他走訪了不少長者食堂,深入了解其環境布置和運營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醞釀,郭鎮義決定,創辦一個公益型的慈善食堂,免費為老年人、困難群體提供午晚兩餐。這一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了街道社區的大力支持。
對于做慈善,郭鎮義從不馬虎,總是親力親為,無論是食堂選址,還是老人的用餐需求,他都要考慮周全、面面俱到,不放過一絲細節。“與社區商議后,最終確定將社區辦公樓改造為萬龍慈善食堂,每天為社區老年人、困難群體提供免費午晚餐。”郭鎮義告訴記者,辦公樓處于社區中心位置,社區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在周邊70米范圍內,方便他們前來就餐。
萬龍慈善食堂正在抓緊建設,而斜對面的萬龍慈善診所同樣熱鬧,不少老人在此免費求醫問診。“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都選擇居家養老,首先需要解決的便是老人食、醫、養等難題。”郭鎮義表示,在街道、社區的配合下,三方共同探索拓展豐富“黨建+”鄰里中心養老服務模塊。食堂建成后,老人們在社區內就可以解決“食、醫、養”等基本需求,享受到更有品質的養老服務。
創辦萬龍慈善食堂是郭鎮義用心做公益的一個縮影。從2005年開始做公益助學,設立萬龍助學基金,到投建萬龍慈善診所,再到如今的萬龍慈善食堂,十余年來,郭鎮義在公益道路上從未停歇,“我從小在這長大,能幫助家鄉發展得越來越好是我的心愿。我將一直堅持做慈善,一直做下去。”郭鎮義笑著說道。(記者:黃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