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4月18日!鯉城區“花開刺桐城”閩南文化絲路行系列活動將在泉州府文廟廣場啟動!屆時20只青獅將集體亮相古城,開展行進式及定點展演!并將于18日、19日、20日晚連演三場!
據介紹,活動啟動當晚,閩臺青獅文化展演同步開啟,20只來自中國臺灣、漳州、泉州相關縣(市、區)的青獅將霸氣登場,開展行進式及定點展演,為市民游客展示青獅非遺文化魅力!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鯉城邀請到臺灣當地名氣十足的舞獅“獅頭旺”,帶來臺灣地區的舞獅表演。
閩南獅傳入臺灣
演化為開口獅、閉口獅
“目前在臺灣奉行的各種民俗活動皆由大陸所傳,民間‘舞獅’游藝就傳自大陸。”今年63歲的洪文定,是“獅頭旺”的領頭人。
他介紹,臺灣舞獅在明清時隨漢人移民傳入臺灣社會,成為民間生活的一部分。臺灣舞獅依照傳入地區分類,大致分為閩南獅、客家獅、醒獅(廣東獅)、北獅(北京獅)四種,其中,閩南獅從福建閩南地區傳進臺灣后,深受在地風土民情與環境影響,演化出開口獅、閉口獅。臺灣新竹以北稱為“獅團”,多為開口獅;新竹以南則是閉口獅為主的“獅陣”。
“獅頭旺”的舞獅為北部獅。洪文定介紹,北部獅為開口獅,獅子的嘴開很大,可自由控制其開合,還可控制獅嘴作咬水果、咬紅包等表演動作,十分有趣。而南部獅為閉口獅,即獅子的嘴巴固定不能隨意開放,由于其造型與古代農村的雞籠非常相似,故又有人稱之為雞籠獅。南北獅頭構造也互異,南部之獅頭,額多突出;北部之獅頭,額多寬廣。
“上世紀 70 年代后,由于交通逐漸便利,南北教藝溝通頻繁,閉口獅與開口獅不再有南北之分,而是通過融合展演等形式相互交流切磋。”洪文定說道。
父親人稱“獅頭旺”
會舞獅、拳術、制作獅頭
洪文定是臺灣“獅頭旺”的第二代傳人,他的父親洪來旺,在臺灣業界中人稱“獅頭旺”,被臺灣地區列為“無形文化資產”保護者。
1924年,9歲的洪來旺跟隨臺灣獅頭制作手藝人義涂師學習制作獅頭、練拳術和舞獅,也會操弄武器刀械。在洪文定眼中,父親洪來旺多才多藝,不僅會舞獅、拳術,還會制作獅子頭,這三樣都被臺灣地區評為“無形文化資產”。
“制作一個獅頭工序繁復,費時兩到三個月,獅頭成型后,再裝上五面鏡子,代表‘用五色鏡,照五色人’,隨后勾勒圖騰,再貼上金箔、彩繪,最后裝上獅牙、獅鬃、鈴鐺、彩布縫制的獅身和獅尾,啟用前要有儀式,才算大功告成。”洪來旺說,父親堅持傳統技法手作,一生所做的獅頭達數千個之多,聲名遠播,“獅頭旺”的稱號就是這么來的。
做獅頭之余,洪來旺還會義務教授舞獅技藝,傳承舞獅文化,曾受邀到北部多家獅團指導,并于2006年成立臺灣獅頭旺民俗技藝發展協會以及 “獅頭旺劇團”,期望通過協會及劇團的運作,讓傳統藝術與民間藝術不只是單純的廟會街頭活動,而是可以邁向更高的表演藝術境界。
臺灣獅與閩南獅同根同源
寓意美好與傳遞祝福
在洪來旺的影響下,他的兒孫也對獅藝、武術深感興趣,投身民俗技藝薪傳行列,到各地展演、比賽,表現亮眼。自從父親那里接過傳承獅藝的重任后,洪文定就開始有意識地帶著“獅頭旺”走出去,多次進行海外巡回演出和文化交流。
“閩南獅是閩臺共有的民俗技藝,二者是同根同源的,都寓意著‘納福添彩’。”在洪文定看來,臺灣的獅藝與閩南獅一脈相承,盡得閩南獅真傳。他很早前,就曾到閩南多地進行舞獅文化交流,切磋獅藝。“希望通過交流,讓更多人了解臺灣獅,促進海峽兩岸文化融合發展。”洪文定說道。
洪文定的祖籍地是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他每次回到泉州,都有回家的感覺,很溫暖。“近年來,我看到泉州很多學校的孩子都在練舞獅,覺得很感動,我很有信心,在政府的扶持下,在傳承人堅守傳授舞獅技藝下,鯉城青獅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大放異彩。”洪文定說。
“希望大家都來看臺灣的‘獅頭旺’,我很期待,大家在鯉城不見不散!”
(記者:柳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