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至20日,“花開刺桐城”閩南文化絲路行系列活動——閩臺青獅文化展演將在泉州府文廟廣場舉行,20只來自臺灣、漳州以及泉州各地的青獅將集體出動,為廣大市民游客獻上一場精彩的青獅展演。
此次活動,鯉城將派出四支青獅陣,共有8只英姿颯爽的閩南青獅上場,目前,獅子們集結完畢,整裝待發,展現鯉城青獅雄風。
青獅代表最高水平
鯉城有7只將亮相
何謂青獅?據鯉城區武術協會會長張曉峰介紹,“泉州刣獅”的獅子顏色各異,但多以青面獠牙為主,伴有“黑面”“青面”以及含有傳統斗獅含義的“青獅白目眉”等。閩南青獅陣源自古時的軍營作戰陣法,同時吸納《水滸傳》中108將的人物形象,進行排陣和武術操演。
“泉州刣獅”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鯉城刣獅”于2008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次展示的鯉城青獅陣共有四支隊伍,分別為霞鷹武術館青獅陣、新步國術館青獅陣、常泰錦田舞獅陣、山外山國術館青獅陣,共8只閩南青獅參加此次展演。
“每逢大型傳統節慶活動總少不了‘青獅’助陣,相傳為少林和尚‘一元祖師’創建,是閩南地區一項集武術與民間舞蹈為一體的活動。”張曉峰介紹,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泉州少林寺被焚,寺內武僧被迫遁入山野鄉村,以舞獅形式保留武術套路,于農閑時聚眾舞弄獅子,以此瞞過清廷耳目。因泉州歷史上迎神賽會頻繁,少不了“刣獅”隊的參與,因而“刣獅”代代相傳,保留至今。
明清時期,不少閩南民眾播遷落籍于東南亞各地以及臺灣地區。東南亞迄今尚有“青獅陣”“武獅陣”,臺灣地區遍布“金獅陣”“宋江陣”等10余種陣頭和200余個“藝陣”組織,這些陣頭都與泉州獅陣同根同源。
保存南少林武術精華
兼具舞獅表演藝術美
“鯉城青獅在傳承過程中生出不同支脈,各地青獅表演雖有所差異,但整體來看,舞獅寄托著鯉城人民祈求平安、納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張曉峰說道,鯉城青獅既保存了南少林武術精華,又有舞獅表演的藝術美。
“俗話說‘先練拳,再弄獅’,舞獅者一般都要有四五年以上的武術功底。”他介紹,兒時逢年過節廟會都會有青獅表演,身披獅衣的舞獅者隨著節奏舞動,一頭機敏勇猛的“青獅”活靈活現,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當時,他正跟著老師傅練五祖拳,師傅就跟他說,舞獅要有五祖拳的功底,要靠靈活穩健的步法、強健的腰力以及穩固的手勁,全身發力,搖身駿胛,才能把獅頭練得惟妙惟肖。
習武多年后,張曉峰在不同場合接觸到青獅,決定潛心研究練習舞獅,他先后拜訪了多位懂行的師傅,包括在臺灣業界中人稱“獅頭旺”的洪來旺老先生,虛心取經,學習交流。“鯉城青獅從道具、獅身制作到演練的內容、過程、歷史傳承等,都表現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內涵,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流淌著愛國愛鄉、勇于斗爭的熱血基因。”張曉峰說。
如今,鯉城青獅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頗受歡迎,令他感到欣慰。“以前,鯉城青獅陣基本分布在鄉下,現在非遺傳承人走進學校,到學生群體中傳承發揚青獅文化,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青獅。”張曉峰介紹,目前,鯉城區山外山國術館在鯉城區實驗小學、新步國術館在鯉城區新步實驗小學、常泰錦田舞獅陣在鯉城區華巖中心小學、霞鷹武術館在黎明職業大學開辦青獅傳承班,為鯉城青獅陣隊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和傳承平臺,相信鯉城青獅的未來定能越來越好。
(記者:柳小玲、李梓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