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延續著城市歷史文脈,是“活著”的歷史。日前,記者從區文旅局獲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省級文保單位黃宗漢故居保護修繕工程已正式啟動,工程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對故居進行全面修復,預計將于年底完工。
昨天下午,記者探訪黃宗漢故居修繕施工現場,只見故居內多處已搭起腳手架,工人分組拆除故居護厝鐵皮搭蓋,清理屋頂的陳舊、破損瓦片等。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修繕工程于5月9日啟動,修繕內容包括木構件更換、不協調部位恢復、屋頂整修等,盡可能恢復其整體風貌,工期180天。
據介紹,黃氏民居位于鎮撫巷51號,占地面積529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黃宗漢故居、黃宗澄故居兩座三大進三開間帶雙護厝,書房、花園、石埕等建筑組成。黃宗漢故居內有“探花”“進士”“忠勤正直”等清代匾額和古樹古木奇石等。1998年,黃宗漢故居被列入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列入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故居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集民間人文景觀于一體,是清代泉州古城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典型宅第。建筑結構布局嚴謹、精巧、富麗,文化內涵豐厚,具有較大的觀賞、研究價值。”區文保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年代久遠以及遭受雨水、白蟻侵蝕等原因,故居存在屋脊斷裂、環境雜亂等問題,亟需全面修繕。
但因故宅涉及產權人較多,存在著不同的修繕意見,故居修繕工作遲遲無法順利啟動。為此,區文旅局聯合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多次上門溝通,經過多番努力,做通了各產權人思想工作。同時積極向上爭取修繕經費,最終推動修繕工程順利啟動。
“我們和施工單位多次前往實地勘察,走訪咨詢多位老工匠和管理人員的意見建議,并結合周邊建筑的傳統營造技藝,幾易其稿,最終完成修繕方案設計,并上報省文物局審核同意。”區文保中心工作人員表示,修繕完成后,故居整體風貌將得到極大改善,更好地展示其獨特的文化內涵。
值得一提的是,除黃宗漢故居外,鯉城區將于近期啟動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宗澄故居、王順興信局舊址(船樓)保護修繕工程,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至此,2025年完成省級以上文物建筑全部修繕一遍的工作目標有望提前一年達成。同時,結合古建筑修繕啟動《我在鯉城修古建》紀錄片拍攝,推進文物連片保護,探索文物保護開發利用新機制。
(記者:黃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