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城區作為全省首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單位,在市古城指揮部的統籌協調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堅持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對標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統籌文物保護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創新文物保護利用機制”的創設目的,錨定“世遺泉州海絲文化與活態古城整體傳承發展”的總體目標,推動實現“整體保護、基礎提升、共管共治”,特別是聚焦世遺古城消防安全治理難點、堵點問題,積極完善遺產和文物建筑保護消防管理機制,推進古城消防安全治理提質增效。
政策引領、謀篇布局融入城市發展
一是注重統籌規劃。推動消防安全保護內容納入《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規章體系,為古城消防保護建章立制。將世遺點消防安全管理列入重點工作安排,完善部門協同協作機制,健全常態化的信息共享、工作聯絡、定期會商、聯合檢查、通報抄告制度,形成世遺點消防管理長效機制。
二是注重標準支撐。編制《泉州古城消防安全評估及消防專項規劃設計》,建立2級5類17項保護指標體系,劃定5級風險評估等級,實行項目化實施。推動消防專項設計同步納入市政府城市修復改造規劃,解決一批公共消防設施建設問題。完成中山路三項“提升工程”,新建市政消火栓223個,建設古城3個小型消防站,提升古城“打早、滅小”能力。
三是注重法治保障。消防、檢察院、住建、文旅等多部門建立古城保護聯盟,出臺《建立“檢消”工作協作機制工作意見》,建立聯席會議、信息共享、案件協查等保障制度,運用公益訴訟檢察職能,至目前發出訴前檢察建議5件,推進修復省級文保單位4處。推行文物保護“1+X”監督機制,做好“五納入”“四有”基礎工作,幫助解決施瑯故宅、黃氏民居、王順興信局舊址等私人產權文物保護難點和堵點。
因地制宜、精準防范構建治理體系
一是推廣技防措施。借助市文物資源數據庫和信息平臺建設,對文物的保護要素、基礎信息、價值內涵、類別、動態管理等全部數字化,并在地圖上進行GPS定位落圖,實現可視化。在全區世遺點、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全覆蓋安裝電氣火災監控系統125套,搭建智慧消防平臺,第一時間對火災信息監測報警。率先在府文廟等全國文保單位推廣火眼探測系統、配備高壓細水霧滅火設施。
二是打牢物防基礎。撥付600萬推進萬正色故居、李贄故居、花橋慈濟宮、施瑯故宅等保護修繕項目,提升消防安全標準。目前李贄故居及展廳、小山叢竹坊、舊館驛149號、黃氏宗祠等項目已完成修繕并對外開放。持續推進國保單位“三防”工程,重點文保單位通過加裝“火眼”系統、建設微型消防站和監控中心、設置消防重點部位隔離裝置等,配合文物巡查人員全天候保護文物安全。
三是創新監管模式。探索創建省級文物保險服務試點,通過“文物保險+服務”的創新管理模式,全面構建文物安全防護網,總保額約1.5億元。按照“防重于賠”的文物保險新思路,與保險公司通過在文物重置成本法上浮20%的方式,為每件文物量身定做更加安全可靠的保護方案,采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加人工力量,全力杜絕標的物出險,實現了從傳統的火災保險重風險篩選而輕預防服務到提前預防的轉變。
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筑牢防范底線
一是“常態+平臺”聯動,織密力量網絡。實施常態化文物安全檢查,將消防治理與“黨建+”鄰里中心、“綜治+”治理中心等載體平臺相融合,定期督促檢查文物保護單位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做好文保單位本體保護和消防安全的日常管理、修繕和保養工作。今年來共排查安全隱患94條,督促整改66條。
二是“內部+外部”聯動,發揮社會效益。對內,將消防安全編入遺產資源保護“社規民約”、文物保護法宣傳手冊,印發5.5萬份申遺點消防保護“社規民約”宣傳頁和2.2萬份宣傳手冊,由相關部門和街道社區人員進居入戶開展消防宣傳。對外,打造千人講解志愿者、千人一線巡查員、萬名愛遺護遺熱心人士團隊,對古城40個社區進行全覆蓋宣講培訓。開設消防知識講堂,定期服務古城沿街商鋪業主,增強公眾消防安全保護自覺。
三是“專業+專責”聯動,形成群防格局。結合消防安全網格化建筑管理模式,實現世遺點微型消防站全覆蓋。實行治安、消防巡邏一體化,對全區進行24小時不間斷防火巡邏。全區制定滅火預案200余份,開展各類古建筑滅火演練200余次,專項供水演練2次,微型消防站比武競賽活動7次,全面提升全區應急隊伍能力建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