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鯉城區江南新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的重要基地,浮橋街道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轄區有跳鼓舞、扒龍船、傳統嫁娶、筍江泛月、少林花拳等非遺項目5個,以及車鼓婆、白菜擔、大搖人等諸多民俗文化項目。如何扎實做好非遺保護,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是街道發力所在。
尋根探脈
讓鄉土人才“露頭角”
非遺傳承,貴在得人。浮橋街道擁有省級非遺項目2個、市級3個。為進一步促進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創新,街道先后成立車鼓隊、腰鼓隊、女子舞龍隊等各類民間文藝隊伍44支,常態化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民間文藝隊伍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生力軍”作用,同時,組織非遺傳承人進社區,通過開設漆線雕、妝糕人、珠繡等非遺技藝傳承課程,著力提升群眾非遺保護意識,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文化食糧的同時,也為非遺人才提供展示才華、拓展市場的舞臺。
悉心孕育
讓非遺春苗“百花開”
以文促旅,以旅興文。為進一步傳播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浮橋街道緊抓街道獨有文化特色,建有國家一級文化站1處,拍胸舞、扒龍船非遺傳習所2處,建設濱江“非遺”文化空間,全方位展示浮橋非遺民俗項目和鄉土人文;盤活泉郡接官亭、金浦紅色記憶館、延陵鄉村記憶館等文化載體,利用本域豐富傳統手工技能和古建筑資源,大力發展非遺游學體驗新業態,設定地域特色研學路線2條,激發文旅產業活力,“嵌入式”打造文旅新空間,構筑浮橋“15分鐘文化生活圈”,為鯉城文旅融合添新彩。
薪火賡續
讓特色品牌“上檔次”
浮橋街道還不斷豐富本土文化的功能內涵、提升輻射作用,積極探索非遺傳承發展的新路徑。街道立足地域特色,挖掘踢球舞、彩婆舞、五祖拳、青獅等特色民間表演,實現“一居一站一特色”文化項目,打造出筍江文化、龍舟巡境、“萌娃”非遺踩街等家喻戶曉的品牌;今年來,結合“我們的節日”“文化下鄉”等主題,開展非遺圖片巡展、民俗文化巡演30余場次;做足“文化+體育”結合文章,承辦各級籃球、龍舟競渡等賽事,輻射帶動區域人流量,多元賦能文化品牌出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