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鼓舞飛揚,花傘流風韻。近年來,每逢節日慶典、民俗踩街,總能見到開元街道東升社區大鼓涼傘表演藝術團的身影,在團長葉萍萍的帶領下,藝術團一次次走進古城大街小巷,不僅將精彩演出帶給市民游客,也讓大鼓涼傘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走進群眾視野。
據悉,開元街道東升社區大鼓涼傘表演藝術團前身為東門離退休職工之家表演隊,1996年由一群熱愛文藝的退休同志自發組建而成,后歸屬東升社區老人協會。2008年,為迎接全國農運會開幕式演出,東升社區老人協會組建了一支80人的大鼓涼傘表演隊伍,并由當時的導演曾煥彬指導演出。此后,大鼓涼傘表演逐漸成為社區一大特色項目。
傳說明嘉靖至萬歷年間,倭寇騷亂,戚繼光采用打鼓方式招兵買馬。抗擊倭寇時,戰場上擂鼓助戰;倭寇潰敗后,戚家軍歡慶勝利亦是以擂鼓跳群舞方式慶賀,享有“傘圓地方,鼓舞盡神”之美譽。后來,每逢節日,閩南一帶百姓就以打鼓舞傘的方式紀念抗倭名將戚繼光及其部將,漸漸演變成“大鼓涼傘”這一傳統舞蹈。
大鼓涼傘表演時,鼓聲鏗鏘有力、節奏感強烈,隊員胸前背著大鼓,邊舞邊擊打,而手持彩傘的隊員則應和著鼓聲,和打鼓隊員一邊對舞一邊旋轉彩傘,動作整齊劃一。隊員們情緒歡快熱烈,群舞時威武雄壯、剛勁灑脫,對舞時輕盈飄逸,洋溢著喜慶歡快的氛圍。
然而,由于團員年紀漸長,藝術團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據團長葉萍萍回憶,她從2022年上半年開始接手藝術團,當時團員年紀偏大,大多已七八十歲了,而表演時一個鼓就重達10公斤,涼傘也重達2.5公斤以上,這對團員們的體能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為了將大鼓涼傘繼續傳承下去,葉萍萍積極招募團員,不斷將藝術團發展壯大。經過一番培養,藝術團現有團員45名,年齡均在60歲左右。
盡管如此,傳承接力之路依舊艱辛。由于沒有場地,沒有資金來源,很多團員都是義務表演,加上練習辛苦,不少人都因此動搖。得知這一情況后,開元街道高度重視,聯合東升社區協調解決排練場地困難。經過一番努力,街道將社區“黨建+”鄰里中心提供給藝術團作為排練舞臺,并積極推介藝術團參加各級演出活動,幫助藝術團重新收獲關注和支持,隊員們也逐漸重燃對大鼓涼傘的熱情。
傘隨鼓動,鑼聲應和,翩翩起舞,爽然欲醉。2008年至今,東升社區老人協會大鼓涼傘表演藝術團在開元街道組織推薦下,先后參加了央視春晚泉州分會場、央視戲曲春晚泉州分會場、民俗踩街表演、泉州申遺周年慶典、關帝爺誕辰祭典等幾十場大型演出,積極傳播閩南文化,讓居民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文化滋養,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