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人潮涌動、中山路熱鬧喧囂、花巷商鋪林立、蘇廷玉故居里演出正熱鬧……夏日的古城街巷中,處處是景,歷史底蘊和現代氣息在此交融。近年來,鯉中街道始終堅持守住古城的“根”,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古城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活化”成為文旅消費市場的“新動力”。
向內挖潛
激發街巷“源動力”
西街是古城最出名的街巷,隨著泉州文旅的火爆“出圈”,吸引了眾多外來游客打卡駐足。從西街出發,向著鐘樓的方向走去,右轉便是中山路,周邊輻射奎霞巷、通政巷、敷仁巷等歷史風貌街巷,內部蘇廷玉故居、木偶書屋、赤子空間等文化空間林立,市民游客在這里觀非遺、嘗美食、賞街景,多維度體驗海絲文化的別樣精彩。
對傳統閩南文化的挖掘與利用,是鯉中街道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街道立足自身優勢,利用轄區西街、中山路等街巷陣地,廣泛開展漢服踩街漫步、通政巷“坊間夜肆“、“遇見古城美·相伴過中秋”閩南特色表演快閃等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同時,深入挖掘轄區南外宗正司、三朝巷、蘇廷玉故居、陳光純故居等文化內涵,鼓勵引導“老”居民、“泉州通”等整理、講述街巷故事,因地制宜塑造“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點”,塑造文化展示窗口,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文旅融合
撬動招商“發展力”
在聚焦創建“世遺典范城”目標中,鯉中街道有許多生動實踐。過去一年,莊正故居人民文學出版社創作基地、僑聯大廈、巷遇酒店等項目建成投用,閩藏文化館、閩寧桐悅文化館和狀元街“五腳架”市集投入運營,西街老菜場大尾夜市、七番天臺、戲鯉茶樓、橘若·西街等新業態項目落地,為“活古城”蓄力賦能。
今年以來,街道立足全域旅游定位,謀篇布局“旅游+文化、旅游+商貿”融合發展。依托以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西街步行街為核心的兩大文創集聚區和游客集聚區,著力盤活“三閑資源”,將文化元素、旅游體驗嵌入商圈布局,明晰業態導向,放大特色優勢,創新發展研學經濟、民宿經濟、美食經濟等,打造文旅新亮點。截至目前,悅源行館項目、百晟高端酒店、茅臺區域營銷中心暨茅臺文化體驗館(泉州)等5個文旅項目完成簽約,總投資超過25億元。
雛鳳清聲
解碼古城“向新力”
作為展示鯉中形象的眾多文化空間之一,自2023年投用以來,七番天臺復合空間已多次舉辦演出,為眾多來鯉游客帶來美好體驗,該天臺結合東西方文化,在閩南厝頂上設置羅馬式舞臺,融合文化演出與沉浸式體驗,在互動中讓觀眾成為舞臺中的一員。
近年來,街道充分利用閑置空間,在中閩百匯(新華店)二層引入戲鯉茶樓,成為傳播閩南傳統文化新陣地;在西街43號引入新型文化空間——橘若·西街綜合創意空間,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街道匯集眾多空間,打造集文化、休閑、餐飲等功能業態于一體的旅游動線。同時,鼓勵年輕創客策劃市井演唱會、露天市集、美術展覽等,讓古城變成容器,吸引古與潮、新與舊的文化在融合共生中傳承創新,活化氣氛,營造充滿創意的當代城市生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