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學鈴聲響起,泉州市新村小學二年級學生黃瑾瑜并不著急回家,而是和小伙伴們走進電子琴教室,準備上她最喜歡的興趣班。她的同班同學有的在教室安靜地做作業,有的則來到閱讀室,沉浸在一片書香中。在學校提供的多元課后服務中,學生們享受著輕松愉悅的校園時光,不斷茁壯成長。
據介紹,2021年秋季,泉州市新村小學積極響應落實“雙減”政策,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探索打造課后服務“1+N”模式,即下午放學后的一個小時,提供N種活動項目,除了提供作業輔導、托管服務外,還推出非遺類、體育類、藝術類等興趣課程,包含足球、太極拳、螳螂拳、電子琴、國際象棋、編程、電子百拼等12門特色課程。
電子百拼是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全校共有162名學生報名參加。在課堂上,學生們個個聚精會神,大家一邊認真看操作圖,一邊找到要用的配件,迅速而有序地進行拼裝、調試,動作一氣呵成。“通過電子配件的組合、拼裝,模擬生活中常見的電路,還可以設計出各種有趣的電路,體驗感十足。孩子們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能輕松掌握電學知識,進一步激發創新精神。”泉州市新村小學教導主任戴惠蓉介紹道。
為了保證課后服務的質量,學校不僅每學期進行摸底統計,結合學生實際所需合理設置課程,還積極引進校外教育教學資源,邀請了6名有資質的專業人士參與部分課程的教學。其中,合唱、太極拳等課程是由“外聘+本校”的組合師資共同上課,螳螂拳、籃球、足球、電子琴等則由外聘老師負責授課,本校老師協助管理。同時,學校結合不同年段的閱讀課程,定期開展“作家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與作家面對面交流,造濃校園書香氛圍。
得益于課程的多元性、實用性,在泉州市新村小學,參與課后延時服務的學生比例達到了70%,四年級學生陳言馨便是其中一員。“這學期我選擇了最感興趣的國畫,哥哥選擇了硬筆書法,我們都很喜歡這些興趣班,可以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陳言馨和哥哥是同班同學,兩人從二年級開始便一起報名參與課后服務課程,她告訴記者,她和哥哥每學期都會選擇不同課程,回家后還可以一起分享新學到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豐富的課后服務,學校還有一堂“必修課”——體育鍛煉。“這是全校學生都需要參加的活動,除了體育課外,我們盡量讓學生在每天放學后有20分鐘左右的體育活動時間,保證他們的在校活動量。”戴惠蓉告訴記者,體育鍛煉一般以跑步、籃球、足球、跳繩為主,作為學校的傳統項目,跳繩深受師生們的喜愛。
隨著課后服務的扎實開展,不僅有效減輕了家長們的負擔,一定程度緩解了接送難的壓力,也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有效提升,展現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今后,學校將進一步豐富課后服務課堂的內容和形式,繼續通過“外聘+本校”師資的方式,開設各類個性化、非學科類課程,讓特色項目成為學校課后延時服務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讓課后延時服務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