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更喜歡哪個名字呢?”“我更喜歡紫華樓,聽起來就充滿了詩意。”近日,在臨江街道躍進社區的七中宿舍樓里,七中圖書館退休人員陳碧玉拿著筆記本,與鄰居們討論著新的樓棟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今年9月起,鯉城開展第二屆“文明古城·文化樓棟”活動,結合各住宅小區屬地歷史底蘊、人文典故等,為住宅小區加掛傳統文化樓棟名,以此提煉展示地區文化精髓,彰顯地域特色。截至目前,全區已有8個街道10個小區47棟樓完成命名,七中宿舍正是其中之一。
據介紹,七中宿舍共有4個樓棟、99套房,現有居民約180人。“原本樓棟以數字命名,簡單直白,如今有了新的名稱,不僅多了一份文化底蘊,意頭也很好。”躍進社區工作人員楊小妹介紹,在區社科聯的指導下,小區以“筆墨紙硯”為命名靈感,分別取名執筆、墨香、紫華、石硯,“‘紫’同‘紙’,寓意紫氣東來,是吉祥的象征。”
不僅有了新名稱,樓棟還加掛了銘牌,銘牌以紅褐色為底,融入了刺桐花、東西塔等泉州元素。新名字、新銘牌,小區里的這些新變化,在居民中也引發了不小的討論,大家都覺得樓棟名稱取得巧妙,很有意義,居民陳碧玉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硯石樓的名稱,“硯石樓讓人聯想到文人的墨寶與歲月的沉淀。”
位于開元街道華新社區的平水廟公產小區同樣迎來變化,2棟居民樓分別掛上了“禹德樓”“禹志樓”兩塊銘牌。據介紹,平水廟公產小區于1983年建成,現有45戶居民。平水廟古時候有供奉大禹的廟宇,還走出了陳仲瑾、陳泗東等德才兼備的愛國教育家,“小區旁邊有幼兒園、小學,選擇在此加掛文化樓棟名,希望能夠對附近的學生有所激勵,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黃玉梅告訴記者。
富強樓、民主樓、文明樓、和諧樓、共鄰樓……在金龍街道古店社區的寶嘉譽峰小區,同樣添了一份文化氣息。據了解,小區內有13棟住宅樓,如今都有了新名稱。“經過街道、社區、物業及熱心居民群眾的共同商議,最終選擇在名稱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希望以此激勵小區居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去感悟、去踐行。”古店社區工作人員康素治告訴記者,小區8號樓則命名為“共鄰樓”,寓意“因共而聚,與鄰為善”,旨在打造和諧友善的幸福家園。
加掛傳統文化樓棟名活動已連續舉辦兩年,由鯉城區委宣傳部、鯉城區住建局、鯉城區社科聯主辦,已覆蓋全區22個小區,推動101棟樓棟加掛傳統文化樓棟名,今后,各主辦單位還將繼續發揮紐帶作用,積極溝通聯絡各街道、社區和小區,推動活動深入開展,以優秀傳統文化賦能住宅小區,進一步豐富小區文化內涵,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