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洛江羅溪鎮洪四村興建了村里唯一的一座影劇院;如今近50年過去了,這座影劇院變成“文物”,卻依舊成色不改,仍是村民觀影休閑的好去處
在村民眼里,洪四影劇院已成為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代符號”。
早就耳聞羅溪鎮洪四村的美名,這個被譽為“深山明珠”的村子,位于泉州市洛江區偏遠的大山里。村莊依山傍水,景色絕美。誰又能想到,在這村子里,會有一座屹立了半個世紀的影劇院。村莊的悲喜宛轉,似乎盡在那7米長的幕布之上呈現……
經典電影海報令人懷舊
老影劇院走過50個春秋
歲月淘汰了很多影劇院,它們背后還藏著老泉州人難以割舍的情結,不過,它們最終選擇悄然走遠,或者轉換角色,消失在了觀眾的視線之外。市場強大的抉擇力,分分鐘能讓跟不上時代的影院,拔了電,熄了燈。
從某種角度上講,羅溪鎮洪四村影劇院就是個“異類”。在它面前,連市場規律都黯然神傷。這座村級老影劇院堅毅地走過了近50個春秋,即便當下,也依然牽系著洪四人的心。眾多銀幕悲喜劇在這里上演的同時,也拼湊起了老影劇院自己的傳奇。
據羅溪鎮洪四村黨支部書記黃水揚介紹,洪四影劇院始建于1968年。在那個年代,一場露天電影就能給村民們帶來莫大的享受,更不用提有個自己村的影劇院了。正是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渴望,促成了洪四影劇院的誕生。
“那時在村干部的號召下,村民們建影劇院的激情高漲。什么泥水工、石匠、木工全都是自發踴躍地來報名參加建設的。沒石材,沒木頭,就到山里取;沒有沙,就到溪溝里撈;沒有磚瓦,那就自己燒制。村子的劇院建設,完全是‘自給自足’工程。”回憶起那段時光,洪四村原黨支部書記、被稱為“老書記”的黃翁成心緒激動,“在那特殊的時代,洪四村民眾心無旁騖,自力更生,用勤勞的雙手建起了屬于自己村的洪四影劇院。這座影劇院被設計成雙層結構,占地504平方米,雄偉壯觀。”
對放映機頗有研究的黃水揚,充當起臨時“放映員”。
昔日海報 營造懷舊氣氛
洪四影劇院毗鄰洪德小學,二者僅一墻之隔。一看洪四影劇院的立面,感覺像是遇到了上個世紀中葉十分流行的蘇式建筑。遠遠望去,這座影劇院呈中軸對稱狀,四平八穩,看上去非常堅固。正中間處,兩根大圓柱撐起了廊下空間,左右各開一門,方便觀眾進出。二樓則有三個拱頂紅磚窗,左右略小,中間較大,內置木柵隔扇。在建筑物的東西方各置了一個角屋,舊為大隊辦公所在。中間兩根立柱的頂端各有一個醒目的紅色五角星,在兩旁的角柱頂端則是兩粒紅色圓帽石,年代感濃郁。據洪四村主任黃進成介紹,當初在建洪四影劇院時,設計者還借鑒了泉州市區“群眾戲院”的建筑風格。
走入影劇院,眼前出現一個約能容納150人的大禮堂。禮堂的頂端是一個大舞臺,后面懸掛著長約7米的幕布。在禮堂的另一端是一個雙向通道的大木梯,從這里可以直登二樓。在舞臺和木梯之間則是一排排整齊的桌椅。禮堂兩側的墻壁上,則懸掛著一批幾十年前的電影海報,如《智取威虎山》《地道戰》《南征北戰》《平原游擊隊》等。看著這些令人懷舊的電影海報,真有種時空穿越的感覺。
影劇院既可以用來放映電影,也可以用來演出戲劇、話劇等,實在是文娛休閑的好去處。“早時一樓設有化妝室、道具室,舞臺上有手拉布條、木滑輪、垂條等一套完整的設備。”黃翁成表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曾活躍著一支宣傳隊,當時演出的節目有《桃花搭渡》《三句半》《沙家浜》,還有新編南音《頌洪四》《憶苦思甜》等,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打動了觀眾,這些劇目也在當地群眾的心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象。“宣傳隊1974年還在泉州農村文化宣傳調演中榮獲二等獎。”
昭靈宮里“狩獵神”有左右兩尊,都是蟒袍皂靴裝束。
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時光荏苒。近50年過去了,歷盡滄桑的洪四影劇院,見證了洪四村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與拼搏。在洪四人的眼里,這座老建筑具有特殊的意義,它的每一塊磚,每一塊石頭上,無不刻著洪四村的記憶。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表示,洪四影劇院是泉州市最早的村級影劇院之一,烙有特殊時期的文化特征,其建筑具有重要紀念意義和史料價值,因此該影劇院應屬“近現代文物”行列,具有一定的文物保護價值,應予以妥善保護。
洪德小學原校長黃新興稱,洪四影劇院如今仍在發揮著它應有的功能,影劇院在滿足村民觀影需求的同時,也成為對學生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學校會不定時組織學生到這里來觀看一些弘揚主旋律的影片。有游客來村里參觀時,黃水揚書記甚至還會充當起臨時“放映員”,為大家示范如何放映影片。除此之外,影劇院還是洛江區紅色教育基地、洪四村老年人協會的駐地,也是洪四村老人文體活動中心。
在洪四人情感的牽系下,如今,洪四影劇院正重新煥發出蓬勃的活力。
昭靈宮里“狩獵神”有左右兩尊,都是蟒袍皂靴裝束。
那里有座奇特的昭靈宮
在旅游達人圈內,洪四村有“深山明珠”的美譽。該村2012年獲得省級生態村稱號;2016年被定為泉州市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2016年—2017年被定為“洛江區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據介紹,洪四村境內有八峰水庫、前洋水庫、車戽水庫等水域資源,還有漈溪彩龍谷、九龍禪寺、大沛三界亭、花溪碗窯遺址、添懷家廟等景點,生態休閑旅游資源豐富。在精神文明方面,洪四村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高甲戲、南音、“大鼓吹”、“游香游佛”民俗等。據黃水揚介紹,為進一步振興家鄉教育,洪四村還設立了添懷教育基金會,每年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激勵學子拼搏進取。
“五谷王”造型獨特
洪四村內還有一座神奇的宮廟值得一提,那就是昭靈宮(原名“仙靈宮”)。洪四村一地古稱“洪巖”,這里四面環山,內呈盆地狀,較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得洪巖像一處世外桃源一般。據黃水揚介紹,明嘉靖年間,倭亂猖獗,社會動蕩。雖然外界亂糟糟的,洪巖卻依舊保持寧謐狀態,因此有莆仙人為避戰禍,遷入洪巖定居,于是當時村里共有鄧、傅、林、黃、陳、賴等9姓雜居。這九姓和睦共處,使得洪巖一派欣欣向榮。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有林姓倡議在村中興建一座宮廟,主祀道教“三清天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宮廟遂被命名為“仙靈宮”。不過,這村中九姓又各有自己信奉的神靈,為延續各自信仰,他們不斷把這些神靈的塑像請入廟中,宮廟內就此眾神林立,成了“神仙俱樂部”,宮廟的名稱也由“仙靈宮”改稱為“昭靈宮”。
昭靈宮近年剛歷重修,大門上有石匾寫著“道法自然”,顯然應是道觀。但宮內仍祀有多種神明,除了主祀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外,還配祀有土地神、張天師、圣祖媽(媽祖)、武安尊王大相公、二相公(原型為唐將張巡、許遠)、五谷王、狩獵神、大使公、舍人爺、觀音菩薩和關圣夫子等各路神明。
昭靈宮始建于明嘉靖年間
這其中,五谷王、狩獵神的造型在民間已很罕見了。昭靈宮內的“五谷王”容貌與傳說中的哪吒有些相似,頭上扎有兩個發髻,身著粉色小褂,下著蓮花褲,光著腳端坐于凳上;“狩獵神”則有左右兩尊,都是蟒袍皂靴裝束,手中還持有弓箭。左首那尊虬髯過胸,右首那尊面凈無須,應是年長者與年幼者之分。據說,五谷王與狩獵神同屬農業守護神。
昭靈宮內的這些神像是怎么來的,如今連洪四村人也說不清,只知道是古已有之。隨著歷史的變遷,洪四村現在只剩下黃、陳、賴三個姓氏居住,但昭靈宮內的神像都保留下來,與之相關的信仰也得到了延續。黃真真指出,昭靈宮“眾神”能夠和諧共處,這說明當地人心胸寬廣,富有包容心。而這,也正是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特質的又一體現。(記者 吳拏云 通訊員 陳青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