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15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洪泓塬 文/圖)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城市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深刻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近年來,洛江區堅持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等精神為主線,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持續增強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推動近鄰黨建工作機制,為老百姓建設幸福家園而不懈努力。
深化“同心圓”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坐在一個圓桌上,黨群共同協商議事。在洛江區羅溪鎮洪四村,由黨員、小組長、村民代表、各類人才組成黨群圓桌會,通過黨支部+黨群圓桌會議制度+社會力量的“1+1+S”末梢治理黨建同心圓模式打開洪四村鄉村治理局面,有效推動黨員群眾處理村民小組事務,激發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坐在一個圓桌上,黨群共同協商議事(受訪者供圖)
洪四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水揚很感動,他說,每次村里的圓桌會議,都能夠得到諸多鄉賢鄉親的幫助,今年春節舉行的圓桌會議,鄉賢們就捐了100多萬元款項,用于鄉村項目的建設。黃水揚介紹,近年來,洪四村通過每季度一次的黨群圓桌會,黨員和鄉賢共謀洪四發展,2019年創建紅色榮耀教育旅游基地,建設洪巖烈士紀念園、洪四影劇院、黨建同心圓展館、軍裝發展史觀等現場教學參觀點,打造了互動式、體驗式的“三會一課”實踐點,成為黨建團建旅游的熱門景點。
黨建同心圓展館
該模式實施以來,共解決黨群問題48件,籌集意向發展資金700多萬元,建設項目12個,提高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0萬元。
據了解,2016年,羅溪鎮為加強基層治理,先后在洪四村、新東村、建興村和廣橋村開展“1+1+S”同心圓模式的試點,推動鄉村實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權利自己使,自己的利益自己享”。
2018年,同心圓模式已在全鎮17個村推廣,且“同心圓”黨建模式作為福建省唯一一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案例入選首批20個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這些年來,洛江區持續深化推廣“同心圓”區域化黨建工作,織密服務群眾的重要紐帶,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
永安村“黨建+”鄰里中心
同樣,在黨建引領的作用下,加快了鄉村振興的腳步。洛江區馬甲鎮永安村是全國著名的蝴蝶蘭之鄉,走在鄉村的道路上,可見許多蝴蝶元素的創意打卡點位。該村采取“老帶新,強帶弱”的方式開展鄉村振興“導師幫帶制”試點工作,優化提升村干部隊伍能力素質,推動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永安村“學習強國”線下體驗中心
在永安村黨群服務中心,“學習強國”線下體驗中心,吸引著大家的注意力。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杜振忠說,永安村以馬甲鎮黨建館、鄉賢評理室、農家書屋、學習強國線下體驗中心等特色項目,為村民群眾提供特色服務及便利,建成了近距離聯系服務凝聚黨員群眾的主載體,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橋頭堡”。
杜振忠介紹,永安村積極探索“黨建+”鄉村治理模式,通過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以文創賦能,打造“蝶村”主題品牌,一步步實現鄉村的美麗蝶變。
做紅色管家 推動“1+3+N”近鄰工作機制
洛江區萬安街道三盛四季公園二期小區10號樓的大廳里,溫馨打造著紅色管家•五心家園的黨建元素。一樓還設置有婦女之家、老人活動中心等,國慶過后,小區的一些阿姨們正在活動中心里聚餐,節日的喜慶還未散去。
紅色管家·五心家園
萬安街道萬盛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周誠輝介紹,社區推行“1+3+N”黨建引領近鄰基層治理模式,目前在較為成熟的小區里試行。
聚焦黨建引領,打造紅心家園。洛江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實行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居委會、小區物業等協商配合,轄區共駐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多方聯動黨建模式,使黨組織成為小區治理主心骨。
為了滿足民生需求,以共駐單位為載體,突出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社區以服務小區居民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開展“紅色管家”工作,資源黨建整合,創新服務方式,精準對接居民需要,解決好居民家門口的瑣事和難事。
周誠輝介紹,為了解決小區里的一些難題,在小區里推行“黨員樓長”工作制度,主要成員是小區的離退休人員、軍轉干部及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中的優秀黨員。例如,在疫情期間,小區治理形成閉環,在黨員樓長的帶動下,許多黨員率先站出來,為群眾送生活物資、解決一些緊急事務等。
以“紅色愛心家園”志愿者隊伍為依托,洛江區開展關心關愛及便民利民、活躍文化等一系列活動。暑期,社區開辦暑期班為小區及周邊小區的孩子們提供課外輔導,有一些居住在小區的老師黨員,都主動報名前來參與。
三盛四季公園二期小區黨群服務中心
周誠輝說,通過摸排,社區目前共有在職黨員500多名,通過由社區牽頭,建立居委會、小區、物業和共建單位多方聯席會議制度,及時溝通、處理各類問題,主動服務貼近群眾。
社區將利用現有資源,發揮特長,不斷推行“一核多元”的“近鄰”黨建模式,建設小區黨群活動中心,堅持“一館多用”,配套人大代表聯絡站、紅色鄰里議事廳、便民服務站,營造“鄰里一家親,幸福你我他”的氛圍,做好紅色管家身份。
住在大江盛世小區的陳先生說,小區的各項服務都做得很到位,還時常開展活動,這讓他感到生活在這里很幸福。
據了解,萬安街道萬盛、萬福社區的12個小區掛牌共產黨員戶179戶,結對幫扶困難群眾100多人,為社區小區辦實事80多件。
社區黨支部書記通過平臺介紹整個社區的情況
此外,雙陽街道的南山社區共有黨員42人,打造以“僑文化”為特色的“黨建+”鄰里中心,劃分4個片區為4個紅色微網格,其中第二片區以歸僑及僑眷為主,這部分黨員就有20多人。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朱艷莉展示社區“黨建+”智慧鄰里共享服務平臺,她介紹,從平臺上可以直觀地看到整個社區的概況,以黨建引領,結合“六有”板塊,能夠實時了解群眾的需求,以及事件處理的進度等。
南山社區“黨建+”鄰里中心
據了解,洛江區共成立“紅色微網格”(單位網格)225個,通過構建“三級網格長+網格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的黨建工作網格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努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紅色引擎助推企業發展 “1533”工作機制提質增效
在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方面,洛江區還開展“1533”工作機制拓面提質增效行動,持續深化信和新材料、福建省鐵拓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入章”示范點建設。
作為洛江區的規上企業,福建省鐵拓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人力行政中心總監范鴻淵介紹,公司于2004年成立,2008年1月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21人。
打造“鐵三環”黨建新品牌
近年來,該公司黨支部緊緊圍繞爭創“雙強六好”目標,積極實行“鐵三環”黨建工作模式,堅持踐行黨員“三諾”、“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等黨內政治制度,努力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優勢。
范鴻淵介紹,公司在治理方面,融入了黨建“1533”模式,即緊緊圍繞“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1個目標,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黨建工作與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同頻共振;明確推動企業制度建設、促進企業和諧建設、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引領企業文化建設、推進企業廉潔建設這5項內容;強化打造堅強堡壘、建強書記隊伍、完善融入途徑3項措施,實現科學組織力、科學管理水平和發展質量的3個提升。
紅色車間(受訪者供圖)
記者在該公司參觀時看到,公司在“紅色車間”的區域有明顯的標志,將黨建延伸到車間、項目和生產流水線上,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車間還設有專門的巾幗焊接崗等。
范鴻淵介紹,公司打造“鐵三環”黨建新品牌,探索紅色“引人”模式,培育“洛江工匠”,與知名院校聯合,吸引高層次人才加入企業,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鍛造一支“鐵尖兵”;鑄造金色“育人”平臺,堅持黨管人才,依托鐵拓機械企業學院等培訓機構,與洛江區科技局黨支部結對共建,助推企業員工快速成長成才;打破藍領“留人”瓶頸,公司推行“五事”工作法,暢通職工訴求反饋渠道,完善激勵、關懷、幫扶等機制,營造暖心的企業文化。
巾幗鐵拓女子組
通過推行“1533”工作機制,該公司申獲相關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400多項,榮獲“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等國家級、省級榮譽30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