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近年來,洛江區創新建設方式,加快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帶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能不能表演關公呀?”“可以讓我動手試一下嗎……”暑假期間,剛剛完成改造提升的羅溪鎮龜峰山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成了周邊群眾好去處。現場舉辦的南音、掌中木偶、十音銅鑼等非遺公益演出備受歡迎,不少孩子躍躍欲試,想要體驗非遺技藝。
今年來,洛江區持續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積極推進2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改造提升建設,打造群眾身邊的“文化客廳”,讓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浸潤群眾的美好生活。
與傳統文化空間不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更加突出復合型功能和個性化供給,多采取新(改)建、共建、共享模式,構建涵蓋公共閱讀空間、文藝普及空間、文化展示空間等多類型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格局。
羅溪鎮龜峰山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正是依托于羅溪鎮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僑文化等資源優勢,由愛國華僑黃奕聰先生故居改造而來。在面積400余平方米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內,既規劃布局了閱覽室、書畫室等傳統公共文化功能區域,又設置了非遺工作站和創作基地,還融入了共享茶室、盆景藝術展示區等新型文化業態,以小而美的文化空間,更大程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我們在黃奕聰老先生的故居里,修建了這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通過融合琴、棋、書、畫、詩、酒、花、茶、香、曲等方面內容,拓展空間的內涵。”羅溪鎮文化站站長黃坦克介紹道。“在各個功能室的設置上我們融入了許多本土的文化特色,把文化愛好者、文化能人都集中到這里進行交流創作,在滿足當地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向外界展示羅溪的文化。”
作為2024年市、區兩級為民辦實事項目“建設2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之一,項目先后投入200余萬元用于黃奕聰先生故居及空間改造,于今年7月完成改建提升并免費對外開放,周邊群眾可在此讀書、寫字、品茶、觀影,游客也能近距離體驗羅溪的鄉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個惠民利民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建設過程中也得到了羅溪本地群眾的大力支持。除了利用愛國華僑黃奕聰先生故居作為場地外,空間內展出的眾多書畫及老物件等展品,均為本地群眾捐贈,更有非遺傳承人等有專長的群眾積極報名擔任志愿者,不定期開展義務南音演唱、掌中木偶等表演。
近年來,洛江區高度重視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持續以“小切口”撬動“大民生”,累計投入5742萬元用于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先后建成了橋南古街新型文化共享空間、虹山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等4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馬甲鎮杏川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正在建設中,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數量、品質不斷提升。
下階段,洛江將繼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頂層設計,抓好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推動文化活動廣泛開展,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