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證】
依據1:
族譜記載,孝義牌坊立于泉榕古道
村民口中的古道是泉榕古道嗎?為此,熱心村民帶著一行人,重走古道遺跡,試圖尋找佐證。
沿著古道行走,跨過拱橋,步行100多米,可見孝貞牌坊,牌坊上清道光皇帝的圣旨碑、石柱、柱上的龍、麒麟等雕刻依然清晰可見。
村民杜丕量介紹,牌坊是用于紀念明朝村民杜氏祖姑杜晦。杜晦曾是一名農村女子,為照顧家庭,終身未嫁。她去世300多年后,清道光皇帝下旨彰揚,并立牌坊在要道上,供人瞻仰?!肮艜r候,牌坊前,騎馬者要下馬,坐轎者得下轎”,杜丕量稱,前幾年遍布海內外的族中后裔花500多萬,為她建陵園,仿制貞義坊,新建貞義祠,弘揚其孝道。
杜丕量翻出杜氏族譜介紹,族譜內提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林中士蕉林公將杜氏祖姑事跡上表皇帝,道光皇帝聞訊后,下圣旨立坊。后來,蕉林公奉旨在泉榕古道后梧段建“孝義坊”,供世人瞻仰。
鄭煥章認為,這條古道是否為泉榕古道,杜氏族譜可作為研究參考。
依據2:泉榕古道流傳泉莆界碑故事
杜丕量還講述了一個有關界碑的故事。
相傳元朝時,晉江縣和仙游縣要立界碑(備注:以前馬甲屬于泉州府晉江縣北部),雙方主官約定:雞鳴時,雙方派人從自己的縣城同時出發,兩人相遇之點,就是碑界所立之處。當時,晉江到仙游必經泉榕古道,雙方各派人監督對方,以公雞打鳴為出發時間,后來,兩人相遇時,界碑竟在仙游界內(此處現俗稱“百二畝”)。
百思不得其解,仙游主官以為是晉江方面做了手腳,可一查,問題出在雞鳴時間不同。原來,泉州沿海一帶,公雞打鳴以海水漲潮為準,一般凌晨兩點就開始啼叫,俗稱“水漲雞”,而莆田公雞則是寅時啼叫,即凌晨5點左右,其間兩者相差近3個小時,因此造成路途差距。
依據3:古道建順濟宮供奉三女神
蔡內村擁有七八百年歷史,而且去年年初翻建的順濟宮,與這條古道密切相關。
負責宮廟翻建的杜旋歸老人稱,宮廟內供奉了3位女神,分別是“海上女神”媽祖林默、陳靖姑和蘇夫人。陳靖姑,唐代人氏,是閩北、浙南一帶民間信仰的“陸上女神”,“馬甲地處山區,山勢較險峻,古時野獸、蛇蟲多,供奉陸上女神,以鎮境保平安”。而蘇夫人信仰發源于泉南紫帽山。據村民所說,蘇夫人信仰早年傳播到馬甲。
因蔡內村與莆田仙游相鄰,古驛道交通便利,附近有河流,途經者眾多,因此先人在此蓋宮殿,供奉3位女神。歷代以來,媽祖的封號最高,直至于“天上圣母”,因此,這個宮殿便以順濟宮命名。
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介紹,與其他媽祖宮廟所不同,蔡內順濟宮同時供奉3位女神,確實不多見。他猜測,一般而言,人走到哪,信仰就帶到哪,信仰的傳播,很多是沿著主道。李玉昆進一步解釋,經過主道者,多在此歇腳,于是建宮廟于此。如遼寧錦州媽祖廟,便是浙江和福建茶商所建,而寧波媽祖廟,則是泉州一船商曾在海上遇難時發愿,后來安全脫離,捐出自己的房子建了宮廟。
“所以很有可能,這里先有古道,后才有順濟宮廟”,李玉昆猜測,這條古道很有可能便是泉榕古道的一部分。(海都記者 曾小琴 陳斯紅 謝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