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之處】河漂垃圾,得治
在后溪村的休閑公園,緊挨著水壩,有一個污水處理池,全村的生活污水都收集到這里,處理池聞不到什么味道,水壩里不時還有兩三指寬大小的魚浮到水面,被人一嚇又潛到水里。
“今天上面水庫放水,不然會有一些垃圾。”一些村民說,河底還是有垃圾的,不過很多是以前遺留下來的,“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結果都進了河里,有些很難挖起來。
村里其實設了一些垃圾桶,但是有些村民嫌遠,還是會就近倒到水溝,最終也會流到河里;原本被淤泥粘住的塑料袋、空盒子、爛紙箱等,水位低的時候就露出來,水來了一沖刷就漂起來,只能一點一點消化。
記者在一些村莊之間的河道看見,河漂垃圾確實還有不少,尤其是一些彎道處,甚至還略有堆積。“整個工程還沒做完,現在只能盡量收集和打撈,村里的畢竟有限。”楊涌杰說,等工程全部竣工,會組織一次徹底的打撈,并加強巡查,避免出現大量的河漂垃圾。
【反響】
鎮長轉發微信引點贊
專家建議遵循原生態
22日,海都報以《小流域賽水質 留住美麗鄉愁》為題,目前已推出4條小流域報道。負責賽水質組織工作的泉州市流域辦高度評價,“真正把各流域的亮點、特點、經驗總結梳理出來”,并收集保存相關報道,提供給相關單位學習。
“你們來采訪后,我就一直在關注啦!”24日,永春縣吾峰鎮鎮長夏輝亮在網上找到海都報的報道,馬上轉發到朋友圈,“標題就起得很響亮,‘永春霞陵溪為啥它第一’”。夏輝亮認為,報道剖析濕地公園的模式,給人介紹了一種創新做法;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醒了地方政府要在下一階段加強治理力度。他發微信后,很多同事、朋友點贊,有人還要親自去看看。
“小流域治理是綜合工作,需要持續不斷投入,歡迎你們再來挖掘,我們還會創新!”夏輝亮說,他也在關注其他小流域的報道,會將一些創新結合到實際情況中,讓霞陵溪更漂亮。
長期關注濕地的泉州師院教授李裕紅評價說:“這是一項政府主推的創新工作,從媒體的角度看,成績、經驗和不足,又都不一樣,會更接地氣。”
“小流域發源于各地,又是大江大河的源頭,保護好是對全社會做貢獻。”李裕紅教授認真看了這幾篇報道,做了專業點評:例如濕地公園模式,其實簡單先做好植物多樣化就可以了,如果功能太復雜,反倒會削弱對水質的凈化功能;一些地方主要抓人口集中的地方治理,有的只關注本村的水壩,截斷、減少下游水量,“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好了一段,害了另一段;整治中對邊坡進行水泥硬化,或者石頭砌坡,大肆挖掘河道,會破壞原來的生態結構。
李裕紅提醒,生態是有生命規律的,有些是花了幾十年、幾百年形成的,只是因為環境污染等問題,出現暫時的“死亡”或“休克”,在治理過程中更多應該是保健而不是大動手術,“適當改造是必須的,但一定要遵循原來的生態結構,留住青青河邊草,不然只會空有一個漂亮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