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賽水質 第四站
回訪洛江金沙溪
閩南網10月29日訊 洛江區羅溪鎮后溪村,去年參加賽水質以來,周邊村莊不僅把豬圈、鴨舍、旱廁都拆了,還拓寬了金沙溪河道,修建亭臺,鋪上鵝卵石,溪中綠洲白鷺在起舞。依山傍水,建起的親水休閑公園,距離泉州市中心僅1小時車程,已經能吸引一些游客了。“金沙溪流域變得漂亮,我們發展周末鄉村游,要讓村民享受到實在的好處。”羅溪鎮的宣委楊涌杰說,鎮里正幫各村做規劃,金沙溪的綜合治理也還在繼續,現在的河漂垃圾問題將得到處理。
整治后的金沙溪,溪水清澈見底
海都報從上周起連續推出的《小流域賽水質》系列報道,引起了當地政府和生態學者關注。泉州市濕地學會會長、泉州師范學院濕地研究所所長李裕紅教授說,關注小流域是關系民生的大事,報道喚起社會各界關注,也為其他小流域治理提供經驗和樣本。
糞水直排成歷史 還建了親水公園
金沙溪溪畔還建了一個小公園,供當地村民休閑
“就是這個地方,原來是個公共廁所,村里人、路過的,都到里面大小便,糞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都直接流到河里。”村民老黃說,這里原是一條土路,附近村民出行、干活的必經之路,廁所大家都在用,人一多,排量就大了,村民又都用化肥,就只能任由糞水溢流。
從羅溪鎮政府出發,剛拐進后溪村,沿著金沙溪就是一條寬敞干凈的水泥路,還做了漂亮的護欄,原來的公廁早已不見蹤影,如今是一個涼亭。
村里沒有啥企業,最大的排糞量還來自養豬、養鴨。去年,有一戶人養了將近一千只鴨子,鴨舍就蓋在河邊,到處都是鴨屎,整個河段都成了鴨子的泳池。
楊涌杰說,金沙溪的治理過程中,拆除了河道兩側的舊豬圈、雞鴨舍、舊廁所達27座之多,還拆除了15座旱廁,解決了這些污水直排問題。
村民黃女士說,小時候她就是在河里學游泳,后來太臭都不敢靠近,現在水質變好,“夏天看到有小孩在水里玩,感覺挺好的,有點童年味道。”
溪水帶來鄉村游 村民能搭車賺錢
從羅溪鎮區出發,大約10分鐘就能到后溪村,稍遠的幾個村落也都在半小時的車程以內。
楊涌杰說,金沙溪治理河道1.5公里,流經5個村莊,人口1.8萬人,環境變好,還能夠帶村民致富:當地有現成的資源,就是金沙溪灌溉農田種出來的稻谷,可以做成遠近聞名的后溪米粉。
后溪米粉,也是洛江區的名小吃,今年的文都泉州洛江活動周吸引了市民品嘗和稱贊。“后溪米粉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一丁點酸,特別是手工制作出來的,味道更正。煮的時候,用滾燙的開水多過幾遍,也不會爛掉,而是QQ軟軟的口感。”村民老黃說,現在年輕人嫌辛苦沒人做,這種米粉反而變得稀罕,當地不少在東南亞的華僑,來來往往都會帶上一點。
“煮米粉如果下點酸菜,是不是更好吃?買后溪米粉,還不用下酸菜,自帶酸味。”老黃打算做些米粉,賣給周末來游玩的城里人,相信生意會不錯。村里的規劃,則是鼓勵有條件的村民開農家樂,并在一些綠洲上做露天燒烤,遠看有山,近看有水,手里還有美食,當然前提是不破壞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