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廉潔文化正在慢慢融入泉州市民的日常生活。
近日,90位市民自發徒步泉州市首條“廉潔文化旅游線路”,并通過新媒體直播的方式,與數千位網友共同感受古城歷史上廉臣直吏們剛正不阿的氣節和堅貞不屈的錚錚鐵骨,領略千年古城的廉政文化魅力。據活動組織者介紹,他們在原有線路的基礎上增設泉州府文廟、清白源井、南俊路狀元街等參觀點,力求將閩南文化與廉潔文化同步呈現。
跟隨徒步團隊來到設置著《閩南語孝廉俗語》宣傳欄的臺魁巷,一句句發人深省的俗語映入眼簾——“貪字貧字殼”“勤快,勤快,有飯有菜”等,幾個帶著孩子的家長或讓孩子誦讀出來,或自己口述給孩子聽。而在《廉訓鑒》宣傳欄上,則寫著一些泉州清官廉吏的故事。“臺魁巷的這些宣傳欄傳承了中華廉文化的精髓,一個個廉文化元素為我們這些職場新人敲響警鐘。”市民王璇說,在游覽中不自覺地“舉頭望廉、低頭思廉、坐下學廉、行走觀廉”。
走到開元寺的戒貪壁(麒麟壁)前,大家不約而同拿起手機,拍攝墻壁上的怪獸。據講解員介紹,戒貪壁于上個世紀70年代由城北的府城隍整體遷移進開元寺,壁上怪獸叫做“公式”(寓指一身銅臭),吞食山中的各種奇花異草、珍禽瑞獸,又來到人間吞食金銀珠寶,看到太陽從東海的海面冉冉升起的時候,它就沖過去一口想把太陽也吞下去,結果跌進海里淹死了。
“該線路是一個契合時代特征,弘揚泉州廉潔文化傳統,打好廉潔文化旅游品牌的積極嘗試??勺審V大群眾在文化休閑式的旅途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廉潔文化’教育。”對于“廉潔文化旅游線路”受到市民關注,鯉城區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線路通過以景說廉,以人述廉,“寓教于游”讓廣大群眾發自內心感悟,“在預防腐敗方面,或許比法律、紀律等約束性的條文和一般思想教育課程更有效,更能讓本土廉潔文化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背景資料
廉潔文化旅游線路
去年5月,市紀委監察局、市旅游局以“廉潔文化”為主題,選取古城中的甘棠巷、曾井巷、孝感巷、臺魁巷等,開辟全市首條“廉潔文化旅游線路”。(記者許雅玲實習生金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