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22日訊 最難忘的滋味,永遠在家鄉。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到東西塔尖時,點一碗面線糊,一天的生活由此開始;
當夜幕降臨,天后宮門前的夜燈亮起時,來一份石花膏,清涼、透亮的石花膏入口,讓一天勞累的身心得到放松。
面線糊、石花膏,這兩個泉州特色小吃,前晚在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簡稱“舌尖3”)播放,更是給這個春節增添了年味、韻味。
據悉,“舌尖3”于2月20日(農歷大年初五)播出第二集,片名為“香”,以介紹“小吃”為主,節目將大家熟悉的地道小吃搬上銀屏。節目組在8個月內去了20個城市,接觸了136個人物,調研及拍攝了120種小吃,精挑細選才將泉州的面線糊、石花膏等全國各地特色小吃,展現在大家眼前。
正如節目總策劃周塬介紹,每一道小吃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獨特的風土人情,每一道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親和、最能體現當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泉州的面線糊、石花膏,也確實如此,令人流連忘返。
一天的生活從一碗面線糊開始
“若沒有吃面線糊,等于沒來過泉州。”這是很多來泉州的游客對泉州面線糊的評價。面線糊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和水制作成。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對許多泉州人來說,早晨出門走進一家小吃店,點一碗面線糊,一天的生活由此開始。面線糊,從泉州人的單純早餐,已逐漸演變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統小吃。
“阿姨啊!給我來碗面線糊,照常,加醋肉、鹵蛋、豆腐、海蠣,還有油條……”在晉江泉安中路與蓮嶼街交會處,開著三四家面線糊店鋪,店鋪位于路邊,沒有豪華的裝飾,也沒有華麗的飲食環境,不知情的人一看,感覺很一般。但,這里有的是店主人熱情的笑臉,有的是食客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其中,一家“老盧面線糊”的店鋪,就出現在“舌尖3”上。
昨日,天空飄著毛毛細雨,有點冷,來自石獅的邱女士,又特地驅車前來,只為一碗熱騰騰的面線糊。邱女士說,她在晉江出生,小時候就與“老盧面線糊”相識了,數十年一直來光顧。幾年前,邱女士到石獅開童裝店,但是每年都要來這家面線糊吃上一碗。在邱女士眼里,吃的不僅是面線糊,更是一種情懷,“沒來吃,感覺心里缺了點什么”。
“是啊!上電視了,顧客還是很多,也不知道有沒變多哈,我不懂得算哈。”這家面線糊的店主人質樸地笑道,她的店開四五十年了,生意不管春夏秋冬,一直都很火爆,基本上每天都要24小時營業。而且來的食客,很多都是像邱女士這樣的老顧客,在她看來,來吃的食客,都像是出遠門的家人回到家一樣,讓她心里莫名欣慰、充實。“節目播出后,有人開玩笑問會不會漲價,那肯定是不會啦!”
海都記者了解到,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是泉州人身邊最常見的傳統小吃。可最早的面線糊店是哪一家,泉州本地人也說不清楚。在泉州,至少在上世紀50年代,西街一帶就有不少人擺攤賣面線糊。不少泉州市民也覺得,泉州最早、最好吃的面線糊就在這里,為此有“東街肉粽、西街面線糊”的說法。泉州面線糊是怎么來的?有說最早是家庭主婦烹煮給農耕者的點心。也有傳說,乾隆來到泉州一小村莊的秀才家中,正好遇饑荒。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將家里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刺,洗干凈后下鍋熬出一碗湯,然后用面線碎和木薯粉,做出一碗面線糊。乾隆吃后,覺得鮮美,面線糊隨之流傳。
穿行在泉州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面線糊店。可怎樣的面線糊好吃呢?關鍵在湯底,有說法稱,泉州的面線糊分為“魚湯派”和“骨湯派”。魚湯派湯底主要是由小魚、魚骨、蝦米等熬成,特點是鮮美、清淡;骨湯派主要是由豬大骨熬成,特點是湯濃、味甘。海都記者采訪了多家泉州本地人、有多年經營經驗的面線糊店家,他們都表示,各家的湯底略有不同,但總的來說,大同小異,沒有明確的“魚湯派”與“骨湯派”之分。目前大都習慣用海鮮做湯底,因為海鮮湯的味道比較鮮美。
一天的勞累 來一份石花膏放松
夏日炎炎,來一份石花膏,不失為一種消暑放松的好方法。石花膏是一種夏季特色清涼美食,外觀賞心悅目。
石花膏的主要原材料石花草,生長在海底中潮和低潮的礁石上,是一種食用海藻,屬紅藻類植物,含有藻膠和豐富的礦物質。據中藥典籍記載:“石花全藻皆可藥用,具有潤肺化痰、清熱軟堅之功能,能治痰結、癭瘤、腸炎、痔瘡、支氣管炎等癥。”可見,石花膏不僅是美食小吃,還具有藥療作用。
石花膏的制作技藝在泉州歷史悠久,在鯉城區中山南路與天后路交界處,有一家“中華老字號”——“秉正石花膏店”,是泉州石花膏的著名品牌之一,以純手工傳統制作而成,是美食小吃的珍品。這次,它也在“舌尖3”亮相。而說起它,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丁秉正,今年54歲,老家晉江陳埭。
昨晚6點多,夜幕下,海都記者見店門口熱鬧非凡。正在忙碌的丁秉正說,去年9月底,央視節目組來拍攝了一個星期,前晚播出,他也看了,對于生意有沒更好的影響,他也不清楚,店里每天都很忙。“我們還是照常價,肯定不會趁機漲價,這不是秉正石花膏的風格。”丁秉正說,“秉正石花膏”始于清光緒末年,由他的外婆黃韭菜開始,一直傳承,到他這是第四代了,他10歲時,因家境貧困,就輟學在家,隨外婆和父親學習石花膏的制作技藝,通過技藝創新,在對石花草的浸泡工序中,采用六曬六泡的技藝特點,使做出來的石花膏外觀晶瑩清澈,口感脆嫩爽滑,富有彈性,食之清涼潤肺、解暑去燥。
丁秉正的石花膏制作生涯,從挑擔吆喝、推車叫賣、到擁有自己的“秉正石花膏店”,名聲越來越響亮,石花膏的品種也從單一口味演變到適應不同年齡層次多種不同口味搭配的美食小吃,深受新老顧客的青睞。“選材、制作技藝等,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丁秉正說。
如今,“秉正石花膏店”已名聲在外,為了不使石花膏制作技藝失傳,2009年7月,丁秉正把石花膏制作技藝傳承給剛從大學畢業的獨生女兒丁端旭。為了拓展業務,丁秉正成立了“泉州市秉正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擴大經營范圍,開設連鎖店,走出泉州,傳播泉州的美食文化,爭取更好的市場前景。“秉正石花膏店”不僅僅是經營石花膏,同時也傳播了泉州的美食文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