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1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王惠敏 李旭 文/圖)鬧元宵、吃元宵圓是傳統習俗,寓意團圓。每家每戶或自制或購買,都要吃著元宵圓過節,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正是泉州元宵圓的熱銷期。
吃元宵圓
2月27日上午8點半過后,家在泉州市區泉秀花園的老錢像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這一天,他還要特地去做一件事,那就是買元宵圓。
市民老錢習慣在煮元宵圓時加入雞蛋
老錢每次都到位于泉州金魚巷的這家元宵圓店買。他覺得這里的元宵圓比較好吃。“再過兩天就元宵節了,習慣吃這個,元宵節一定要吃這個,還要拜拜。”老錢說,雖然當天還只是正月十二,元宵節還沒到,但到正月十三、十四再買,就要排隊了,提早買回去的元宵圓放冰箱里速凍,一般不會壞。
因為兒子一家都在廈門,就老錢夫婦兩人在家,所以老錢買的不多。關于煮元宵圓,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湯煮開,把這個(元宵圓)放進去。我都習慣,還要加一個蛋,比較好吃。”老錢告訴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www.iosapp77.com)記者,他的太太比他更喜歡吃元宵圓。他們還買了元宵圓餡,準備帶到廈門。
“這幾天熱銷,十三、十四、十五,整個金魚巷都是滿滿的人。”在金魚巷,元宵圓制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林金魚介紹,其經營的元宵圓店因所制作的元宵圓質量穩定,老顧客非常多,遍及海內外,很多人都來買。
滾元宵圓
以往,老泉州人基本都會制作元宵圓,但因制作工序繁瑣、生活節奏加快等因素,現在很多人選擇購買現成的。那么,泉州元宵圓是如何做的呢?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采訪了元宵圓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林永松。
據林永松介紹,元宵圓制作包括選料、粗加工、研磨、敲餡、成型、滾粉、烹煮等八大工序。在他看來,制作工序中難度較大的是滾粉,它很注重制作人的經驗和手段。如果滾得不準確,會造成質量不理想。
滾粉是制作元宵圓八大工序中的一道
“我們對于選料,以及整個工藝都非常講究,都有比例和操作規范,做出來的元宵圓質量是非常穩定的。”林永松認為,元宵圓的做法隨著時代發展,一定會更新變化,但最重要是其本質,元宵圓所代表的本質是泉州人的精神。就如元宵圓從一顆小小的餡滾到大,需要漫長的過程。他覺得,拼搏和隱忍的精神才是元宵圓所代表的本質。
林永松還介紹,在他們所制作的元宵圓餡當中,最傳統的就是花生、芝麻、蔥頭、豬油、白糖等5種混雜在一起。老泉州人,如果家里自己做的話,還會可能加入橘子皮、冬瓜糖等。
承載文化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據泉州學文化學者林少川介紹,泉州“鬧元宵”,在古書里早有記載,唐代時就很興盛。賞花燈,吃元宵圓、猜謎燈等傳統民俗從古流傳至今。
關于元宵圓的制作,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一樣,有的地方配好餡后包皮,而泉州更多的是做好餡后,沾上水,然后再將其放到筐里滾制成元宵圓,這是泉州的特色。制作時,老奶奶會邊說象征著團團圓圓的好話。
林少川介紹,隨著泉州人下南洋,元宵圓也傳到海外,很多老華僑都記住了小時候吃的古早味。他們春節、元宵時回來,都要吃上泉州正宗的元宵圓,這代表著華僑在外拼搏后,對家鄉的一種鄉愁,元宵圓也承載著泉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