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有吃面線糊,等于沒來過泉州。”這是很多來泉州的游客對泉州面線糊的評價。對許多泉州人來說,早晨出門走進一家面線糊店,點一份面線糊,一天的工作生活從此開始。因其簡單、快捷又不貴,面線糊已成為泉州的特色“標志”之一。盡管閩南不少城市也有面線糊,但口味并沒有泉州這么有名,流行程度也遠不及泉州。
其實,如今的面線糊不單只作為早餐,可以是點心或夜宵。面線糊,從泉州人的單純早餐,逐漸演變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統小吃。
傳說
泉州巧婦“宴請”乾隆
泉州的面線糊,早已家喻戶曉,說起其來歷,卻莫衷一是。有說最早是家庭主婦烹煮給農耕者的點心。而另一說法則帶有神秘的傳說色彩。
相傳,有一年乾隆皇帝來到泉州一個小村莊,不巧這個村正鬧饑荒,村民們窮得都揭不開鍋。當時,乾隆走進一秀才家中,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將家里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刺,洗干凈后下鍋熬出一碗湯,然后用面線碎和木薯粉,做出一碗面線糊。皇帝吃后,覺得十分鮮美,問這“龍須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秀才的妻子佯稱是家傳秘方,用上等面線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帝一高興,就賞賜了這個巧媳婦,面線糊也隨著流傳下來。
這富有傳奇色彩的面線糊來歷故事,被人樂道,但是否真實已無從考證。
發展
單純早餐到全天候供應
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是泉州人身邊最常見的傳統小吃。可最早的面線糊店是哪一家,泉州本地人也說不清楚。在泉州,至少在上世紀50年代,西街一帶有不少人擺攤賣面線糊。大部分泉州的市民也覺得,泉州最早、最好吃的面線糊就在這里,為此有“東街肉粽、西街面線糊”的說法。
在市區六灌路賣面線糊的曾煥萍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他的父親在西街一帶經營面線糊,如今父親的面線糊“事業”已經傳到兒孫輩。“我們四個兄弟都在賣面線糊”。曾煥萍說,他五六歲時就幫父親賣面線糊,那時面線糊只在早上當早餐賣,一碗三五分錢,而吃的多是有錢人。后來,面線糊生意越來越好,父親就開了店面。再后來,面線糊除了當早餐賣,也當夜宵賣。
“以前八點左右收攤,現在24小時供應。”美食街一面線糊老板謝錫國說,最早面線糊只有油條、鹵蛋等兩三樣配料,只能當早餐賣,如今配料有三四十種,而且現在很多面線糊店,不單賣面線糊,還會賣稀飯、花生湯、糕點等,顧客能吃得飽,面線糊也變成全天候供應。市民也已將面線糊當成泉州傳統特色美食,并非簡單的早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