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縣官橋鎮蓮兜美村,制作豆干的歷史已有上百年,目前村里仍有三四十戶人家在制作豆干。當你走進村里時,沿街兩側每隔十幾米就能看到一處售賣豆干的小攤,風一吹,就能聞到豆干的香味。近日,記者走進蓮兜美村,探訪豆干的制作過程。
手工制作 程序復雜
村民林水城從小跟著母親學做豆干,至今已三十年。每天凌晨三四點,天還沒亮的時候,他一家三口就要起床準備制作豆干。
制作豆干的過程并不簡單,單單是浸泡黃豆,就要花費至少五六個小時。“要選擇飽滿的黃豆,泡好之后把它磨成豆漿,一邊磨一邊加水。”按照林水城的經驗,十斤的黃豆最終能做成約四五十斤的豆漿。
“接下來要把豆漿煮開。”他說,不過這活兒一點都不容易,要用文火慢煮,沸騰后要不時加入一些涼水,讓它不會漫出鍋外。煮20分鐘左右,等到豆漿熟透又變得有些濃了,再把豆漿倒入細紗布制作成的白袋子中過濾,豆汁留用,豆渣則可以養雞鴨。隨后,將豆汁放入大木桶里,加入少許鹽鹵,讓豆汁能夠凝結成豆花。這個過程大概需要10分鐘。
隨后,將豆花裝入專用的瓷器中,再用紗布包成長約8厘米、厚約3厘米的正方體。“注意一定要扎緊,然后再把包好的豆花按順序放進木桶里,用木板輕壓。”林水城介紹,這樣是為了發酵的同時能去除水分,這個過程要重復做一遍,讓每包大小差不多。等到水分瀝干后,拆除紗布,把豆干放入塑料桶里加鹽并搖動,讓鹽附著在豆干上,再把豆干放入水中煮開,撈起晾涼后,豆干就做好了。
咸香耐嚼 吃法多樣
正是因為豆干的制作純手工,且工序繁多,因此與其他地方的豆干相比,官橋豆干更加硬且有嚼勁。當林水城拿出剛剛做好的豆干時,每一塊的大小都基本一樣,一股黃豆香撲鼻而來。記者輕輕咬上一口,豆干顯得有點咸、香、嫩,耐嚼爽口。
據悉,做好的豆干常溫下夏天只能保存一天,冬天能保存三天。再過一遍水,就能再多放三天。不過如果將豆干放進冰箱保鮮,可以存放半個月。據說官橋豆干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之所以與其他地方的豆干口感不一樣,是因為官橋獨特的水文氣候,以及當地人獨門配方秘制。不過,關于官橋豆干的由來和傳說卻很少有人知道。
“吃的方法多樣,煎、炸、炒、做湯等可以。”林水城說,豆干既可以當成配菜,也可以當成主菜。很多人都喜歡吃芹菜炒豆干、豆干炒肉等等,把豆干切成三角形再油煎,起鍋后蘸甜辣醬吃,也是一種美味。
日賣上千塊 遠銷東南亞
官橋豆干的清香、彈性和嚼勁,讓許多品嘗過的旅客念念不忘。現在,林水城每天都會接到很多電話訂單,“一天大概能賣出1500塊豆干吧。”以前豆干都用白色塑料袋簡單裝起來,現在有了專屬于它的包裝袋。
“近一點的有泉州市區、廈門、福州等地的顧客,遠的像廣東、香港、澳門,甚至東南亞的都有。”林水城說,每年春節大家回鄉時,很多人因為太久沒吃到豆干,都會專門開車到蓮兜美村購買。要離開家鄉時,又會買一些帶回去吃,“特別是華人華僑,經常帶到國外去,讓外國人也品嘗一番。”(記者 石偉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