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肉粽”(郭雅瑩 攝)
產業現狀
覓:隱藏街巷的泉州味
洪景舜的面線糊小攤坐落在市區百源路祖師橋邊,已經開了20多年的攤子,往來食客絡繹不絕。洪景舜總是一邊掌勺,一邊和食客們開著玩笑。
和泉州的許多小吃攤一樣,老洪的攤子沒有名字,一直以來,除了一些偶爾經過的路人外,小攤做的都是熟客生意,或是鄰居,或是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但前段時間《舌尖上的中國2》攝制組的突然到訪打破了小攤的平靜,慕名而來的游客除了點一碗面線糊外,還要求和老洪合影。
老洪說:“除了吃面線糊,他們有時候還讓我推薦其他的小吃,可是泉州的小吃實在太多了,土筍凍、貢糖、肉粽、‘菜頭酸’……他們哪里嘗得完?”坐在一旁的河南小伙小何接過話頭:“嘗不完也要嘗,只是泉州的小吃多在街巷之中,不太好找,真是難為了我們外地‘吃貨’。”來自三明的范岳也略有抱怨:“泉州的小吃分布挺分散的,朋友帶我吃了西街面線糊、東街肉粽,之后又帶著我去涂門街吃牛排,繞天后宮吃四果湯。我一再慶幸有本地人帶路,不然我自己根本找不到地方。”
拓:走出泉州的“古早味”
據了解,泉州有記載的地方特色小吃有108種,叫不出名字或者沒有記載流傳下來的更是難以計數。泉州的小吃種類繁多,口味各異,但大多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風味獨特。泉州的小吃在早期以肩挑形式走街串巷向人們兜售,后來發展到家庭經營為主,比如夫妻店、兄弟店,再后來,便漸漸擴大成為連鎖店,有的已開始嘗試通過網絡擴展經營。
在市區,郭永平的涂門貢糖店已經開到第三家,“每家銷量都還不錯,”郭永平說,作為泉州小吃的百年老字號,他家的貢糖遠銷海內外。和貢糖一樣,面線糊、魚卷、雞爪、四果湯等泉州小吃的從業者也都在積極拓展連鎖經營,開創出了像“貽慶雞爪”、“秉正堂”、“水門國仔面線糊”、“瑞芳魚卷”等知名品牌,其中已經在全國開了60多家分店的“瑞芳魚卷”已踏出了走出泉州的一步。而在網絡上,綠豆餅、桔紅糕、潤餅皮等小吃也都紛紛擁有了自己的淘寶鏈接,來自天南地北的食客只要輕點鼠標,便能一嘗來自泉州的閩南“古早味”。
但與這些已經走出去的泉州小吃相比,還有一些小吃種類正面臨著不少困難,水門國仔面線糊老板謝錫國坦言:“服務業員工不好招是企業難以實現擴張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手都招不齊,更別談開店了。”還有個別老字號因城鎮擴建、拆遷、改造等問題,已名存實亡,泉州小吃的發展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