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繁多的泉州糕點(張九強 攝)
如果有一天你即將遠行,你的舌尖會如何想念泉州?
是開春花燈高掛時一顆元宵圓的香甜,還是夏至蛙鳴蟬噪時一口四果湯的涼爽?是秋來月朗星稀時一杯鐵觀音的醇厚,還是隆冬暖陽高照時一碗面線糊的鮮美?
也許有人會說,是一枚酥脆的貢糖,因為它有童年時光的余香;也許有人會說,是一粒飽滿的肉粽,因為它有時光荏苒的芬芳;或許還有人會說,是一盤打了兩個雞蛋的蚵仔煎,因為它有著對海洋的眷戀;也有的人一時間說不上來,因為遍布于泉州大街小巷的美味個個都在刺激味蕾,誰也不讓著誰……
口碑載道
憶:留在舌尖的“好時光”
在亦舒的《籍貫在泉州》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傍晚,趿拖鞋搖葵扇,逶迤兩三步去東西塔下納涼。涼茶攤,扁食擔,碧綠的鹽水桃兒,澆了紅糖漿的熱豆花三分錢一碗。好時光哪!”對于亦舒來說,“涼茶攤”、“熱豆花”已成了她對于泉州的美好回憶,而對于于丹來說,在泉州這個“所有歷史人文的感受都跟今天的生活一直在交錯著”的“好地方”,“在涂門街上走一走,穿過五里橋,就可以去品那些咸肉粽”則讓她對泉州心生歸屬之感。
泉州小吃的曼妙,讓人念念不忘,亦舒、于丹等文人墨客為此,那些慕名來泉的游客就更不用說了。對于來自溫州的范良燕來說,土筍凍、四果湯、洪賴雞爪都讓她難忘:“每到泉州,總會拉上朋友帶我去吃最正宗的本地美味。”福州的齊婷婷則更喜歡泮宮口那家牛肉店,“隨意的桌椅擺設,一切都有著最初的味道。還有‘牛肉羹’和‘海蠣煎’,我也很想念。”作為地道的泉州人,在外求學多年的王超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他家樓下的面線糊,“感覺吃了這碗才叫回家!”
許多港澳臺和東南亞的鄉親,對泉州小吃更是傾注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在春節回家的時候,美食街上的小吃店一定會被擠得水泄不通,離家的人們需要真正的泉州味來一解“舌尖上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