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眾多的“古早味”中,白蘿卜是常用的食材,它經由各式加工,可變成飽腹主食、下飯佐菜及誘人小吃,款式變化多樣,令人百食不厭。【泉州蘿卜飯做法怎么做好吃?】
上周五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在第一集《腳步》中亮相的蘿卜飯,一下子勾起了許多老泉州人的童年回憶。同時,不少人也十分好奇:偌大的刺桐城里,究竟還藏著哪些用白蘿卜烹煮的美味?
被閩南人親切喚作“菜頭”的白蘿卜,總是不經意地出現在閩南人家一日三餐的餐桌上,或是售賣解饞小食的巷弄食肆里。這些“菜頭”制品,有的直接用其烹煮成菜,有的則將之晾曬、腌制后制成零嘴。但無論如何變化,這些看似素樸的“菜頭味”佳肴,卻總能讓人一下子便尋回屬于泉州的“古早味”。
本期“美食”就帶您一同尋找幾樣帶有“菜頭味”的美味佳肴吧!
菜頭入湯 燉出驚艷美味
皮薄、肉嫩、多汁的白蘿卜,自古以來,便是養生食譜的上等良蔬,有著促進消化,增強食欲以及止咳化痰等多種功效,因此,《本草綱目》也將白蘿卜稱之為“蔬中最有利者”。
將新鮮白蘿卜入菜,在閩南菜中是頗為常見的。談及白蘿卜可烹煮的菜品,在德化烹飪餐飲業協會會長、中國烹飪大師廖鼎輝看來,可謂不勝枚舉,除了近來名聲大噪的白蘿卜咸飯之外,加入豬骨一起燉煮的蘿卜骨湯亦是一道不得不提的傳統湯品。選取夾帶少量瘦肉的豬脊骨,過水汆燙之后,濾除血水雜質,與滾刀切成塊狀的蘿卜一同加水入鍋清燉。豬骨中的膠原蛋白慢慢釋放入湯,進而與蘿卜中所含的清甜味一齊交融在湯汁之中,最后,清水便會幻化成迷人的奶白色,而這一湯水無論是在飯前用作開胃,或是在飯后用以解膩,都十分適宜。
春夏交替之際,也是一年中鯽魚最為肥美的時期。棲身在干凈的淡水湖泊、溪河之中的鯽魚,肉身上少了一抹淡水魚慣有的“土味”,反多了一些清甜的魚鮮味,用它燉煮成湯,口感甚佳。在選用與鯽魚搭配的燉湯食材時,時常在鄉間辦桌的民間大廚黃阿實師傅一直認為,白蘿卜是不二之選。由于白蘿卜本身所含有的清甜滋味,和鯽魚肉的魚鮮味頗為契合。
而與燉骨湯不同,加入鯽魚湯中的白蘿卜,一般是被刨成絲狀。黃阿實師傅解釋說,不似骨湯可以經過文火慢燉,鯽魚湯若經過長時間的熬燉,魚肉容易散開并且變得干柴,因此將白蘿卜刨絲入湯,能夠加快白蘿卜內汁水的釋放,由此在較短的時間內,既留住鯽魚的鮮味,也同時燉出蘿卜的甜味,使成品的湯頭擁有怡口的鮮甜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