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之外泉州名小吃聞名遐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長期的飲食實踐中,地處山海之會的泉州,不僅崇尚鄉土美食,而且善于吸收外來美食精華,創作出不少聞名遐邇的風味名小吃。其中包括眾口皆碑的肉粽、土筍凍、姜母鴨、八寶芋泥、湖頭米粉、崇武魚卷、德化過饑草湯等。
肉粽:
閩南風味享譽海內外
若沒有乾隆微服巡訪泉州的美麗傳說,泉州的粽子可能只是一團糯米,而不是包夾著各種豐盛配料的肉粽。與外地肉粽相比,泉州肉粽配料更多樣、制作更精細,口感油潤不膩,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泉州的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其中又以東街鐘樓肉粽、侯阿婆肉粽等受大眾認可。
地點:市區東街一帶,附近有鐘樓、東西塔等景點。
土筍凍:
清爽消暑美容美食
眼下,天氣越來越熱,游玩過程中若來份冰爽潤滑的土筍凍,豈不美哉?土筍凍是泉州傳統特色風味小吃,其食材單一,但做工繁雜。土筍凍清甜美味,沙蟲新鮮,再配上好醬油、蒜蓉、醋等,吃起來清爽香嫩,一個接著一個,讓人欲罷不能。泉州大街小巷都有售賣土筍凍,其中以安海的土筍凍最佳。
地點:泉州大街小巷、晉江安海。
海蠣煎:
食材簡單手藝難
海蠣煎,又叫蠔仔煎,是閩南出名的特色小吃。泉州的海蠣煎鮮香細膩、美味可口,在各大餐館中,海蠣煎可是少不了的一道佐餐菜。雖然海蠣煎食材相對簡單,但手藝并不簡單,火候的掌控極為關鍵。
地點:市區大街小巷皆有,其中晉江東石的海蠣煎頗為人稱道。
姜母鴨:宮廷御膳落入民間
閩南人素喜傳統美食姜母鴨。它由正宗的番鴨配上三年的姜母蒸煮而成,吃起來滋而不膩,溫而不燥。相傳,它由商朝御醫所創,曾是一道宮廷御膳,被奉為滋養進補圣品。
將殺好的番鴨放入盆中,加入秘制醬汁腌制,半小時后取適量鹽、味精等調料撒在番鴨上涂抹均勻。再取出紫砂鍋,在鍋底鋪滿姜母,加入麥芽糖和香油,并將腌好的番鴨放入鍋中,倒入排骨醬和白酒。最后,將紫砂鍋放在鋪著粗鹽的鐵鍋上蒸煮,兩個多小時即可做好。姜母鴨皮脆肉嫩多汁,咸中帶微甜,很是下飯。
地點:市區美食街一帶最多。
其他泉州名小吃集結號:
湖頭米粉:主料為閬山多種天然礦物質的甘洌泉水,和質優純白的大米,純手工制作。
石花膏:為海生植物“海石花”提煉而成的夏日小吃,具有清涼、止渴、生津的功效。
八寶芋泥:一道呈倒扣碗狀的芋泥,表面看來像是涼菜,舀上一口放入嘴中卻會燙嘴。在閩南,八寶芋泥一直深受市民喜愛。
石鼓白鴨湯:以永春石鼓“農村戶口”的白鴨為原料,配上13種中草藥烹制而成,營養豐富,湯濃味美、肥而不膩,聞名遐邇。
崇武魚卷:選用本地盛產的優質魚,以馬鮫魚最佳。還有一種不做成魚卷就隨意揉捏成一小塊,在滾開的水中煮熟,稱為魚丸或魚羹。
榜舍龜:一種用糯米、綠豆、白糖等精制而成,形似龜的傳統名牌食品,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鮮嫩、甜美、酥松、清香。
壺仔飯:晉江深滬最負盛名的小吃之一。用糯米為主料,把三層肉、蛋、香菇、海蠣干、蝦米等配料與糯米一起裝在陶罐中蒸制,與肉棕類似。吃時可直接端著壺仔吃,灑上香蔥、花生一起食用。
過饑草湯:由多種草藥熬制而成,有養胃健脾、助消化等功效,實屬“過饑”之人的藥膳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