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9日訊 中國傳統面食有著五花八門的做法,經過歷代創新發展,花樣也愈發繁多。就說這一碗簡簡單單的面吧,就能演變出千變萬化,給你完全不同的味覺體驗。而很多時候,那碗百吃不膩的面點,往往躲在民間不起眼的街角。
如今在泉州,人們隨時隨地都能品嘗到那些有著濃郁地方特色的美味面點,其中,既有本地人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又有外地人一解鄉愁的地道小鋪,京味兒的,川味兒的,日式的、韓式的,或粗獷,或精細,或濃郁。在暑氣漸消的夏末時節,越來越多的食客愛上了這一碗簡簡單單的美味。本期,我們就一起走進小城里那些人氣爆棚的傳奇面館,看看哪一碗最對你的胃!
咱厝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推薦:閩南鹵面、炸醋肉、炸魚
地點:田安北路蘭臺路
》》》食評 對于許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泉州人來說,泮宮鹵面就是記憶里的老泉州味道。這家店的大廚許師傅,就是創始人阿鐵師傅當年的小幫廚,和這一碗面打了16年的交道。當年,阿鐵師傅一個人站三個煤爐,一天能創下600多碗的銷量。而許師傅做了十幾年鹵面,卻還未打破師傅的紀錄。他的最高紀錄是一天300多碗。
泮宮鹵面其貌不揚,口感卻不一般,面條Q彈有嚼勁,鹵汁黏稠,吃完一碗,唇齒間泛著濃香。這其中的秘密就在醬料里,調配的原料包含了沙茶醬、花生醬等近30種原料,且需掌握十分精準的調配比例才能成就古早味。
當年,一碗鹵面只有牛肉、豬肉、海蠣等六七種輔料口味,如今,配料發展到二三十種,價格也從當年的3毛錢一碗,發展到現在的幾十元或近百元一碗。
【東興牛肉店】
推薦:干拌面、牛肉面
地點:鯉城區莊府巷
》》》食評 泉州的眾多牛肉館中,東興算是人氣老店,古城里老字號名小吃之一,口碑極高,很多外地人來泉州,都會特地到這里嘗嘗。店里最有名的除了牛肉以外,還有干拌面。嚼勁十足的拌面淋上秘制的花生芝麻醬,和酸辣醬,簡單卻極美味。一份拌面配一根牛排,加一份牛肉羹或牛雜湯,就是最經典的搭配。牛肉面的點擊率也很高,真材實料的牛肉塊,煮得很香很入味,湯汁清爽滑口,一點也不覺得膩。
【里面】
找個有天井的地方 吃碗簡單的面
推薦:羊肉面、羊腿棒子面
地點:南俊新街執節巷
》》》食評 關于執節巷26號的傳說,你得親自去了才知道。面館里看似漫不經心的布置,卻讓人覺得很有味道!老板說,他只想打造一個可以安安靜靜,吃面的小館子,有時間的話,不妨去這個帶有天井的閩南小面館里,感受老北一口蒜頭一口面的豪爽。
這里的面點主打內蒙風味,這里的面點種類并不算多,素涼面,炸醬面,牛肉面,羊雜面,羊腿棒子面,只有清清爽爽的五樣主打,不用擔心有選擇困難癥。羊肉面是這里的必選菜,因為所用的羊肉都是從內蒙古空運過來的,沒有本地羊的膻味,煮出來原汁原味,湯頭濃郁。招牌的羊腿棒子一定要點,它真的忒!忒!大了,而且每天限量10份,還有,還有,羊雜湯也一定要試試。
【不二齋面館】
推薦:京式炸醬面
地址:百源路文廟邊
》》》食評 面館開了近10年,在泉州有4家分店,裝修古色古香,面點主打的是津京風味。每日的飯點時間基本滿場,單店基本保持150碗的銷量,可見其火爆程度。
京式炸醬面、素面是店里的頭牌。面館里的面點均經由京津地區的面點老師傅指導出品,純手工現做,口味十分地道。譬如這炸醬面的醬料用的是京津老字號的黃醬和烤鴨甜面醬配制,配上黃瓜、豆芽、黃豆等菜碼,再搭配上一小份秘制醬料,醬料和面點分離上桌,食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咸淡拌食,如果再就著二兩醬牛肉,或是一口酥、燒餅等手工小點那就完美了。
一解鄉愁的面點小鋪
【老渝記重慶小面】
推薦:招牌炸醬面,紅燒牛肉面,麻辣小面
地點:豐澤區泉秀街
》》》食評 老渝記可以算是泉州重慶風味面點的代表品牌。12年開業,就在福廈泉地區發展了數十家門店,每天都是顧客盈門,高峰期甚至一座難求。這里的面點,單店在高峰期一天可以賣出400碗的銷量,堪稱傳奇面館。
招牌炸醬面和紅燒牛肉面是店中的人氣面點。就著桌上的生蒜、辣油、保寧醋,風味更是濃郁。據說,這里重慶小面的配方歷經三代人的傳承,澆頭味足,面條筋道,吃起來鮮香麻辣,口感層次極其豐富,而風味上,有宜賓燃面、萬州碗雜面、重慶雞公面等近20種,足以滿足你對重慶面點的所有好奇。除此之外,還有老麻抄手等重慶特色小吃。
【面之源】
推薦:刀削面、合樂面
地點:鯉城區后城文化街
》》》食評 都說中國面食在山西,山西的面食種類繁多,尤以刀削面最為有名。店家不僅有傳統刀削面,還有極富地方特色的貓耳朵、合樂等,更特別的是粗細糧精心配搭。湯頭是山西面點的靈魂,這里的面點,可以搭配不同的湯頭,隨意組合出不同的風味面點。愛吃辣的你,可以選擇潑辣湯頭,喜酸的,可以配秘制牛腱湯頭,還有,鮮香的麻油素食錦,傳統秘制湯供你選擇。飯后別忘了試試這里的特色沙棘汁,酸甜可口十分開胃。(海都記者 魏柳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