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讀·第六十一期
古城城與門
古城的最內,是子城城墻,建于唐朝、五代。羅城,是包圍子城的外城,唐末、五代開辟7個城門。南宋、元代擴城,叫新羅城。明朝,新羅城上開新門小東門(制圖參考《泉州古城區圖典》)
閩南網10月13日訊 “鯉城要壯大城市經濟,拓展發展空間,謀劃古城復興,優化城市管理,保護開發好古城核心區,進一步增強發展后勁,完善提升中心市區功能。”在日前舉行的2015年全市工作檢查中,泉州市市長康濤就鯉城下一步發展,作了針對性點評。
今年9月初,泉州市城鄉規劃局的一次方案評審會,讓泉州古城、城門復建等話題,再度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
橫亙1300多年歲月長河的泉州古城,在1982年,成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01~2004年間,朝天門、臨漳門、泉山門先后復建。
歷史上的泉州古城,是府、縣治所,明后期及清實行鋪境制,城內以城墻為基本范圍,還有附廓,城區分“隅”,“隅”下分“鋪”,“鋪”下分“境”,鋪境文化積淀豐富多彩。
泉州是閩南地區最早設置行政建制的州府,泉州古城區是省、市兩級確定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示范園區。當下,一個立足于古城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努力發展古城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的建設規劃,漸次展開。
本期海都深讀,我們將借助現有史料和專業學者,梳理1000多年的古城成長脈絡,竭力再現古城年代歲月;帶著所有人的好奇、疑惑,探訪已復建的三座古城門,拜訪那些參與復建的人,一起來一場久遠又真實的復建揭秘,看看它們的現狀,展望古城的未來。
成于斯,長于斯,古城泉州還有多少你不知道的溫柔歲月?
朝天門、臨漳門、 泉山門重建秘史
踏訪泉山門、朝天門、臨漳門這三座城門,您便可與泉州唐五代、宋元、明清三段歷史撞個滿懷。這三座城門結合本世紀初新門街、北門街改造,是當年市委、市政府的集體決策。盡管建設時間僅10多年,但卻是“依史有據、存古存真”的百分百的古建筑,復建中完全按傳統的做法,遵循傳統的規制,大量采用舊石等舊材料。
三座城門的復建,為泉州歷史文化名城添磚加瓦,也讓今朝后人有幸目睹這些氣宇軒昂的古城樓風采。誠如負責這三座城門復建方案設計人員何志榕所言,“古跡的復建,實際上是維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載體,三座城門的復建,使得‘泉州歷史文化名城’這幾個字,有了相應的標志,否則就是有‘名’無‘城’”。
連日來,海都記者實地探訪了這三座城門,多方采訪了當年各城門的建設人員、方案設計人員、指揮部人員等,揭開這三座城門的復建秘史。
朝天門
朝天門:艱難的“第一次”
翠色掩映的飛檐翹角,和車水馬龍的現代街道一起,構成一幅猶如穿越時空的泉州古城景觀。
76歲的曾老先生,在初秋的午后,循著手中的地圖,找到了朝天門。他站在爬滿綠色藤蔓的朝天門門洞中,在洞內并不算明朗的光線里,靜靜地仰望著。這位來自廈門的古稀老人,特地來泉州觀光,想要一探古城建設的脈絡。止步于門洞之中,他說,他想聽聽,城墻里藏了多少關于這座古城的故事。
據記載,朝天門始建于五代南唐。是當年的清源節度使留從效拓建羅城的時候創建的,歷代均有修葺的記錄,直至20世紀20年代被拆毀。2002年時,泉州市人民政府依照宋元舊制重建。萬事開頭難,作為泉州第一個進行復建的古城門,朝天門的建設過程,難的就是“第一次”。
年近古稀的黃傳泰,是當年復建朝天門的項目經理。如今,已經退出一線的他,對當年朝天門建設工程的幾次停工,依然記憶猶新。
黃傳泰回憶,他們工程隊中標的時間是2000年的夏天,因為是第一個進行復建的城門,市民的關注度很高。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對于城門應該如何復建,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在你來我往的觀點交鋒中,出現不少意見相左的情況,方位和朝向問題成了最大的爭議點,“造成有些混亂的局面,讓朝天門建設進度一度擱淺”。
時間久遠,且無詳細資料可考,黃傳泰記得,工程停下了半年左右。為了更近距離地接觸古城墻,使大家的意見更為統一,當年的建設班子以及相關的專家,開始了外出實地考察。蘇州、杭州、南京等地,他們幾乎都走遍了。最后經過反復討論,并通過事先“搭竹架墻”征求方位意見的方式,朝天門拱門的朝向問題才算最終敲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朝天門的拱門一側通往清源山方向,一側通往北門街方向。
城門城墻要做得古香古色,石材的選擇是關鍵。為了確保朝天門的“韻味”,所有建造的石材,幾乎都是老舊的石頭。這些石材從惠安、南安、晉江各地搜尋而來,成為朝天門的墻體主體。但是在修建拱門部分時,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各地所收集來的舊石料,并沒有可以制造拱門的材料,必須重新購買和定制。由于拱門石材的制造工藝比較特別,需要量身定做,在等待石材完備的這一過程,朝天門的建設又暫停了一段時間。
黃傳泰說,除了拱門之外,整個朝天門幾乎都是用老舊石材打造的,與仿古建筑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關于朝天門和市民爭鳴的故事:“工藝并不是最難的,難的是‘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