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劍斗鎮后井村,千年古榕為孩子們撐起了玩樂天地
一橋一轎一宗祠 抹不去的美麗鄉愁
行走在安溪劍斗鎮圳下村的四美橋上,扶著部分斷開的欄桿,望著橋下潺潺的西溪水流,50歲的吳榮譽若有所思。作為了解外界的必經通道,四美橋已伴他走過近半世紀。
“以后,水庫建成后,我家就淹沒在水中啦。”吳榮譽有些不舍,但又喃喃道,“早就聽說白瀨水庫要建,多少有些心理準備,但真正要動起來,還是有些不知所措”。
114年的四美古橋,是劍斗鎮圳下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114年四美橋 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
吳榮譽的家,在劍斗鎮圳下村的東南角。晉江西溪流域,將他所在的區域與同村隔開,也因此,四美橋成了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吳榮譽一家與當地眾多村民一樣,以茶園為主要經濟來源。
“聽代代相傳的說法,以前四美橋還沒建時,村民們要出門,只是搭個簡易木橋出入,后來西溪流域不斷出現水漲,久而久之將木橋沖垮,還有村民劃著小船出入”,吳榮譽說,再后來,木橋又搭起,直到這座石拱橋四美橋的出現。上世紀90年代,聽說橋要修繕,村民們二話不說,主動出資。
四美橋的建成史,橋頭上豎立著兩塊石碑寫著答案。這兩塊石碑,記載著四美橋的縣級文保單位身份和四美橋的簡志。橋始建于1897年,歷經四年建成。石碑上寫著,《安溪縣志》記載,四美橋為晉江西溪上游最早建造的大型石拱橋,歷經風雨滄桑,1998年在縣、鎮政府及各單位、村民們的熱心支持下,又有賢人志士解囊集資,總投入27萬元,在原橋面頂隔層復建為鋼筋水泥永久橋,2002年10月,被列為安溪縣文保單位。
圳下村支書王文埔告訴我們,村里約有2225人將涉及水庫建設搬遷,另有1000多人無需動遷,而吳榮譽所在的區域也屬動遷范圍。今后,四美橋連同房屋,都要成為水庫的水下一景。
300多歲彩轎 系住了村民同祈福的心
“按3年辦一次的習俗,下一次彩轎迎圣者菩薩巡街是2017年的正月。”81歲的吳桂子說,白瀨水庫明年年底就開建,到時,這一習俗如能再舉辦,意義非凡,將成一種難以忘卻的記憶。
吳桂子提到的彩轎,金光閃閃,300多歲了。它見證劍斗鎮后井村的發展、興盛、變遷,又如一條紐帶,將安溪劍斗鎮后井村歷代村民的情感“系”在了一起。
劍斗鎮后井村,至今仍保留著300多年的習俗:彩轎迎圣者菩薩巡境佑平安。
而作為后井村老人協會會長的吳桂子,自孩提起,就跟著大人巡街迎圣者菩薩。一聊起村中這一盛事,他滔滔不絕。
最近的一次是去年,活動從正月初三開始,持續十來天。正月初三那天,村民們先從王宮廟迎出謝陸尊王,謝陸尊王所到之處,每家每戶必擺上貢品,點上香煙蠟燭燒香朝拜。次日,村民們根據輪莊宰殺豬敬佛佑平安。這時,村民們便會從四面涌來,既拜拜佑平安健康,也借此相聚一堂。正月初十這天,全村出動,也是活動最熱鬧的一天。年輕力壯的八個年輕人,肩扛大轎,迎接仙龍宮供奉的圣者菩薩巡境。
此時,是后井村每三年一次最熱鬧的時候。清晨,整個村莊鑼鼓喧天,鞭炮此起彼伏。圣者菩薩在村里巡游一番后,村民們就扛著到東陽村圣者菩薩的父母墓地祭拜。正月十一,圣者菩薩則坐著轎子來到桃舟鄉成仙地,這天,整個劍斗鎮都沸騰了。
而這臺彩轎,一直被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村里特地用一個大木箱裝藏,平日里還有專人看管。盡管灰塵拂轎,但只要用紅酒小心擦拭,又可見它的煥然一新和尊貴。轎正面是一個個將士,細看正是《水滸傳》里的108將梁山好漢,并根據各自的特點量身打造。整臺轎子100多斤重,聽祖輩相傳的說法,這轎子是當時村民每家每戶集資請能工巧匠特制的,花了3年多的時間,還未能完工。
小礤林場 林場不在仍有100多人住守
“這條水泥山路大概修建于七八年前,幸好有它,貨車、小車、摩托車才能上山,村里才得以蓋起三四層高的鋼筋水泥房子。要不然,山上用的一切物資,如需購買,都得靠肩挑腿爬,住的也是簡易的土坯房。”40多歲的村民陳先生說,白瀨水庫要建的消息,早已傳到小礤(注:[cǎ])林場,但當地村民們仍不知他們是否會涉及搬遷。
小礤林場,是安溪劍斗鎮海拔較高的區域,至今仍有住戶。沿著山路一路盤旋而上,僅容單車通行的水泥山路,開起車來得特別小心。約8公里山路,卻花費了我們20多分鐘的時間。
當抵達時,順著村民所指的兩棟空房子,才知道所謂的“林場”已停產。如今的小礤林場,是村莊的名稱。呼吸著山間的新鮮空氣,放眼望去,村莊的房子盡收眼底,房前屋后要么種著青菜,要么圍起養雞鴨。
陳先生說,山上的村莊沒有小學,適齡的兒童都到縣城就讀,家人也隨行搬到縣城。加上這里交通不便,這幾年村莊人數明顯少了很多,原來住有600多人,如今僅剩100多人(戶口仍有600多人),而且大多是老人幼兒。
水庫一建,小礤林場便成為“孤島”,已是無路可走。但他反倒不擔心,不搬則繼續守著這座山,搬呢,那就換個環境,體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
千年古榕 傲然挺立坐擁“四面佛”
“古榕附近500米范圍內,曾是一個渡口。”80多歲的吳先生,住在附近。他指著不遠處的斷壁殘垣和古老青石,拉開了回憶的片段:記得小時候,古榕樹下有好幾家商鋪、餐飲店,永春的商賈在這交易。祖輩口口相傳,這里曾是集市地,常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熱熱鬧鬧的交易。后來,渡口的功能慢慢減弱。
聽著這一段追憶,夜幕正悄悄降臨在安溪劍斗鎮后井村,華燈初上,榕樹廣場歌聲繞村。
村民們匯聚于此,跳起廣場舞。不善舞的人呢,則盤坐榕樹下,談笑風生,享受古榕下那份難得的清涼。
榕樹廣場的這株古榕,傲然挺立,猶如一把大傘,12條大枝干向四處伸展。要是遇上艷陽高照,熱烈的陽光一旦穿透枝干后,就只剩斑駁的余光零星灑地了。
談到這株古榕,后井村村支書吳連珠說,它叫赤榕,有千年的歷史,一年四季枝繁葉茂。盡管閩南地區榕樹多見,但赤榕較為少見。村里每年都花錢請人幫榕樹除痂、噴蟲、修剪。
古榕樹下有個福壇,敬奉一尊四面佛,底座為始建于宋代的石雕蓮花座。
為何有四面佛像立于此?吳連珠說,相傳這四面佛原供奉在離這2公里遠的海潮庵的一座佛塔塔尖,約是800多年前,塔倒后,四尊佛被遷奉至此。每年端午、八月初一,甚至平日,淳樸的后井村村民,都要虔誠祭祀,祈求人壽年豐??深H為遺憾的是,幾年前,四面佛佛像被盜,如今所奉佛像是后期重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