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深山 200年的宗祠是我們的根
午后,陽光懶洋洋地傾灑在安溪白瀨鄉長基村的角角落落。91歲的王隸,坐在老舊瓦厝前的門墩上,一邊攥著衣角,一邊撥弄整理白發,和孫子藍新友聊著家常。
藍新友說,奶奶是五龍角落里最年長的老人,大家都尊稱她為“嬸婆”。此時,嬸婆眼角的皺紋笑成了花,“15歲嫁到這里,已經有76個年頭了”。
這幾天,藍新友告訴她一個消息,五龍角落山下很快就要遷移了,但山上還不知道會不會遷。嬸婆一想到,一個擁有68人的畬族大家庭就要分開了,只能干著急地茶飯不思。
白瀨鄉鄉長劉曉東說,這次長基村共有66戶村民將遷移,其中,五龍角落海拔290米以下村民將外遷安置區,而290米以上的村民暫未明確是否遷移。他們已將村民的情況反映到安溪縣,目前正在等縣上給予批復。
而五龍角落里的每個畬族村民都知道,他們的祖先是從漳州漳浦遷移過來的,兩三百年前就一直定居在此。“沒想到,兩三百年后,我們還是要遷走……”藍新友的三叔藍永福滿是感慨。
藍永福就住在五龍山腳下,已列入要外遷安置區的范圍當中。除了不舍,他割舍不下的還有山上那座200年歷史的宗祠。
這座宗祠,在長基村五龍山前。每逢清明、中元節、春節三個節日,五龍角落里的畬族村民,都會挑上一擔的祭品,跟家人爬山去祭祖。
可就在2009年,宗祠經不起歲月的腐蝕與打磨,快倒塌。藍永福與幾位村民商量,決定盡快翻修宗祠。每家每戶籌資,出力幫忙修建。由于宗祠在山上,山路很不好走,當時車上不去,他們在修建時,只能靠蠻力,一擔又一擔地把建筑用料往上挑,最終才把整個宗祠翻建完。
藍新友帶著我們爬山來到宗祠。荒無人煙的深山上,這座宗祠簡單而樸素地佇立在那,四周用紅磚堆砌而成的外墻,沒再抹上白粉作裝飾。隨同的一位藍姓老伯說,這是他們的習俗,這座山屬蛇,因此,才沒有過多的裝飾。
而藍永福心想,他和家里人一旦遷走了,就不能像以前一樣,可以隨時來看一看宗祠。“宗祠是我們的根,即使之后遷移了,每年的祭祖節日,我和家人也一定會來祭拜的。”
不舍茶園 但有雙手就能養活一個家
現下,安溪岐陽村的茶園不收茶,茶園里,比往日寂寥冷清多了。68歲的王國慶,站在曾伴他40多年的茶園中,抬頭望了望四周——漫山遍野的茶山啊。沉默了許久,王國慶低聲言語了一句,“是不是,很快就看不到這片茶山了?”
坦白地說,在王國慶心里,他不僅僅為兒子今后的生活問題擔憂,而作為20小組的大隊長,也擔心村民今后靠什么生活下去。但他是個明白人,水庫有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等功能,建大水庫,好處很多,當然要支持。他總是勸兒子和村民們,“不要著急,就算什么都沒了,只要還有雙手,就可以靠勞動養活一個家”。
約五年前,王國慶就把家里的20多畝茶園交給兒子打理。現在,雖然很少再種茶和制茶,但王國慶的生活里,離不開茶。他抿了抿茶杯里的最后一口茶,淡淡地說了一句:“改不了喝茶的習慣了,以后要真遷了,別家的茶可喝不習慣。”
這20多畝茶園,看起來好像只隔著一條溪流,但要是徒步走上去,要花近1小時。不過,好在早年村民把這條山路鋪上了水泥,摩托也能往上騎。
一提起家里那20多畝茶園,王國慶臉上寫滿了“驕傲”。采訪當天,他心血來潮,要帶我們上山去看一看他的茶園。于是,就讓兩個兒子去多借輛摩托車載我們。沿著公路、穿過雙溪,不一會兒工夫,車子就行駛在一路盤旋而上的狹窄山路上,盡管這條山路是水泥路,但每個拐彎處的陡峭,我們不敢往下多看一眼。
王國慶笑道:“這地都走了40多年了,閉著眼睛都知道下一步該往哪里走,不用扶不用扶……”說著,他利索地穿梭在茶園的角落里。
而王國慶家所處岐陽村20小組,位于安溪劍斗鎮與感德鎮的交界處,住在這里的20多戶人家,如今,已依山傍水建起了一座座新房。房子對面,是緩緩流淌而過的雙溪和他們開辟出的一片茶山。他們以種茶、制茶手藝為生,家家戶戶都有制茶設備。2000年以前,這里的村民除了種茶外,還會種些田和蔬菜;2000年以后,村民紛紛抓住商機,將土地全部用來種茶。
王國慶的大兒子王文義打趣道:“我們兄弟倆的房子就是靠茶蓋起來的咧。”這幾年下來,靠種茶、制茶,兄弟倆每年都有10萬元的收入。
如今,這20多戶人家都將面臨不久之后的遷移。
安溪感德鎮鎮長陳志明說,素有中國茶業第一村的岐陽,需要征遷20多戶。而霞春、石門兩個村,只涉及部分土地征用。
后記
昨天,白瀨水利樞紐工程籌建處透露,具體搬遷范圍,到時將以技術人員現場勘測界線范圍為主。
在連日的走訪中,我們發現,對于白瀨水庫的建設,涉及的相關村民都表示支持這項利民的項目。只是,他們擔心今后的生活、生計問題。為此,白瀨水利樞紐工程籌建處副主任、安溪縣政協副主席林毅敏稱,這周他們將著手庫區實物調查,了解移民生活、生產方面的意愿安置調查,傾聽他們的訴求,并做好相關移民大綱、移民規劃等,報送相關部門審批。就村民們關注的就業問題,到時他們也將組織就業培訓、就業對接等工作。對于村民原有約定俗成的文化活動,今后安置搬遷也會考慮設老人協會活動場所和文化活動場地。
白瀨水庫工程
籌建大事記
1946年 當時的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就組織規劃編制《晉江白瀨水利工程初步報告》。
1956年 福建省工業廳水電處組織編制《藍溪(白瀨)水力發電計劃》,規劃壩址位于白瀨的飛鴉口。
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福建省、泉州市又多次組織對大白瀨水庫項目,進行初步論證和規劃設計。
2011年 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啟動籌建。
2013年8月 項目列入《全國大型水庫建設總體安排意見》C類項目。
2014年5月 列入國務院加快推進建設的全國172項全局性、戰略性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2015年6月 項目建議書由水利部水規總院完成審查,9月水利部批復同意直接進入可研階段設計。
2015年10月18日 福建省政府下發庫區停建令,明確項目建設征地范圍內禁止新增建設項目和遷入人口。
2015年11月20日 安溪召開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庫區實物調查工作動員會。
本周起,安溪將開展庫區實物調查、項目可研究報告編制、項目籌融資計劃方案編制等相關工作。
計劃2016年3月底,完成可研編報工作,2016年底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