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金和小飛覺得,私塾的環境,更適合自己
入讀私塾帶來的改變
泉州一家私塾里,10歲的小玉(化名),被私塾老師李月帶在身邊,“說是學生,其實也就跟女兒一樣了”。
從小跟家人從河南老家去到廣東,繼而又定居廈門,有些漂泊的生活,讓小玉顯得早熟,說起過往,邏輯也是很清楚。
在私塾跟李月一起生活4年多,小玉也很清楚,什么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她排斥回到學校。
讀經典讓我心靜了許多
小玉是在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轉到私塾的。“以前上課老師提問題,基本上我都會,所以每次都會舉手回答。”小玉說,這些看來正常不過的事,在一些同學眼中成了“愛出風頭”,她也因此被幾個同學圍在角落教訓,這讓她十分苦悶,多次跟父母提出轉學要求后,父母才幫她選擇現在的私塾。
“還有沒完沒了的卷子,會了還要做。”小玉說,但私塾老師不強迫,這讓她松了一口氣,節省下的時間,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學習更多東西。
私塾也有小學班,不過,小玉跟同學還是有點處不來,“獨生女,爸媽很強勢,爺爺奶奶又寵愛到極點。”李月說,這多多少少讓小玉養成一些小姐脾氣,好勝心又太強,才會在學校顯得格格不入,但小玉好學,喜歡看課外書,還因為“從小接觸經典,智力發育比較早,理解能力也強”,所以她就帶在身邊,根據小玉的進度,教授她相應的課程,最后到學校考試,小玉的成績也不賴,總是能考到前幾名。
與小玉排斥回學校不同的是,同個私塾里的男孩阿金和小飛(均為化名)則是覺得,私塾的環境,更適合自己。
15歲的阿金瘦瘦高高,穿著籃球明星凱文杜蘭特的T恤,見到海都記者時,叫了聲“叔叔好”。小學畢業后,阿金媽媽覺得普通的初中不好,找人打聽后將他送到私塾,這里上的課程與外面的中學,并沒有太大差別,中學的課程只要想學,老師都會教,下午4點左右還有一節體育課,幾個男同學還能在一起打籃球。不太一樣的是,上午7點,固定要讀一個小時的經典,“其實量也不會太多,每天讀一點,感覺還挺好的,記憶力好像好許多”。更重要的是,這里一個班也就七八個人,老師不會逼著學生要考多少分,這讓阿金覺得蠻舒坦,他成績一般,在這里壓力少許多,反而想多學點東西。
阿金的死黨小飛,到私塾已經5年左右,說話溫吞,“讀經讓我改變很多,以前脾氣很暴躁,在家總是打架鬧事,惹爸媽生氣,讀經后,好像自己的心就靜下來,從書上也學會許多道理,回想以前就覺得諸多不是,慢慢改正,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封閉的朋友圈
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留在私塾,阿金、小飛眼中的讀經“樂趣”,就沒能吸引住13歲的女孩莫雪(化名),她一直想離開私塾,想回家。
莫雪用母親名字中的“雪”字,為自己取了這個化名,“意思是以后不要像我媽媽這樣”。盡管,她也明確表示,她很愛自己的母親。
她不想像自己的母親,是因為母親強制將她送到一所“不正常”的學校。她在之前的學校讀到小學四年級,突然有一天,媽媽說“聽說一家學校很好,我帶你過去”。第二天,她就被帶到李月的這家私塾。母親性格強勢,很堅定地要讓她學習經典,盡管她多次表示過不想呆下去,但母親依然不同意。
“是哪里不正常?”“呵!當然不正常啦!你看不出來嗎?哪里都不正常!”莫雪說著,身體側向一邊,聳了聳肩。
“封閉的朋友圈”,是莫雪指責最多的地方。私塾空間狹窄,就連學生也沒幾個,同齡的更是寥寥,這讓她幾乎沒有選擇朋友的余地。莫雪抱怨,自己在私塾基本沒有朋友,同班僅有7個學生,“在我看來,他們都太幼稚,跟他們說話很累”,她喜歡跟高年級的學長學姐聊天,“他們比較懂我”,但高年級的學長學姐有升學壓力,“每個人都不怎么愛說話”。莫雪也承認,自己脾氣急躁,可能讀經時會覺得能靜下來,但合上書本又恢復原樣。
不過,朋友圈狹小的質疑,卻被大多數受訪的堂主否定,力禾就表示,幾乎每周學堂都會組織出外游玩,跟其他學堂或者學校、組織,也有聯誼活動,學堂的孩子,交友能力其實不比普通學校的孩子差。與莫雪一個學校的阿金,也稱自己依然跟許多小學朋友有聯系,“上學的時候是沒什么時間,但是周末回家,都會約出來玩”。
雖然認為私塾是“不正常”的,但在私塾讀書的3年里,莫雪已漸漸習慣這里的教學方式。她也打算和其他人一樣,繼續讀高中,考大學。只是相比正常學校,私塾里不會布置作業、課業壓力也較少,雖然更喜歡普通學校的氛圍,但已經習慣私塾相對自由狀態的她,深知再到普通學校,自己的成績也跟不上。她對攝影挺感興趣,如果能考上大學,她想去學習攝影,“那應該會很酷”。
喜歡站在臺上演講的小玉,則是想通過高考考取播音專業,當一名主持人。阿金也向往著大學,雖然還沒想清楚以后的方向,但對于上大學一事,他還是很篤定,“等我知道喜歡什么,就能去學了”。
做義工的家長們
除了老師和學校外,私塾有時也會迎來一些學生的家長。
趙明在泉州一處深山辦私塾,私塾實行全日制寄宿制,孩子們兩周回一次家,租下的這套大房子,除了學習的教室,還有宿舍和食堂,3000元每個月的學費,讓孩子們吃住不愁。
學生家長遍布各行業,做生意的,當醫生、老師的,亦或公務員、家庭主婦。大多數家長,會在閑時開車上山看孩子,帶來些藥物、營養品或換洗的衣物,然后跟老師們聊聊孩子近況,或者拉拉家常。也有幾個孩子家長留下來成了“義工”。帶著外孫女來求學的英姑(化名),和小她20來歲、帶著女兒前來的林亞(化名),就這樣結成伴。她倆合伙負責私塾大小三十幾個人的一日三餐,有時候忙起來,連話都說不上。盡管忙碌,但兩人并無怨言,除了能陪伴著自己的孩子外,她們對這些投入也心甘情愿,“經典里也教我們要奉獻,不單單是要求孩子,作為家長,我們也一樣”。
義工生活,還是給林亞帶來些好處。去年她開始嘗試“親子共讀”,與3歲的女兒小雅一起讀經,為女兒營造一種更好的讀經環境。如今,女兒已能背下半本《論語》,正在背誦后半本,“經典一定會讓她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林亞頗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