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班級教學外,私塾的一對一輔導也比較多見
是補充而非全部
李月的私塾,已經辦了7年多,但是每年一到開學,“其實我都不知道會有多少學生來上學”。
私塾堂主力禾也有種感覺,去年開始,私塾界漸漸有了些“寒冬”的感覺。說完后,他又感覺“寒冬”一詞,好像有些過,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沒想到一個更好的詞來代替。據他了解,私塾學堂流失“十來個”學生的現象,在私塾圈已有不少出現。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因為跟義務教育的沖突,讓私塾無法獲得相關審批,也就無法上臺面進行正常的招生推廣。
魚龍混雜的師資
在探討是否合法的終極問題之前,對于私塾,一直有幾個繞不開的質疑。
首當其沖的,是師資的問題,甚至不少堂主提起此問題時,也直言私塾學堂的老師,確實有點魚龍混雜。綜合之前有關媒體報道可發現,大學教授、中學老師、公務員、輟學學生、茶藝服務員、IT工程師、餐館老板、報社編輯、健身教練……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私塾老師。
在不少私塾的招師通知中,“人品第一,才學其次”這項原則頻繁出現。原因有二,一是私塾老師辛苦,不好招且很難留得住,若執著于科班出身,可能就會造成招不到人的窘境;其二,“人品更重要,非要在人品和才學之中選一個,我寧愿選人品。”泉州一家全日制私塾堂主趙明說。
30歲、英語專業畢業的李月,就因為樂觀開朗的性格,耐心溫和的教學方式,以及一種不帶架子,跟所有孩子都能如朋友一般的“孩子氣”,而廣受業內好評,“她這樣子的,真的很難得,哪個學校請到她,都是一種福氣”。
校舍能否符合標準,也是許多人對私塾的一種擔憂。記者走訪發現,私塾學堂的選址也是五花八門,別墅、小區套房、鄉間民房或者廢棄的校舍都有,這些地方,很難說有沒有符合“消防設施達標”等要求,“要說我們有沒有經過消防審批,那還真的沒有。”一名私塾堂主直言。
還有一個事實是,私塾成了一些“問題學生”的收容地。對于這一點,李月也有些無奈,“現實中,也確實有這么一種現象”。
李月說,不少家長確實有個觀念,孩子在正規學校出現問題,就被家長送到私塾,試圖通過另外一種環境,來改變孩子。這讓李月很為難,一來,這樣的學生,要改變難度其實很大,見效也不一定快,二是擔心這些學生影響到其他孩子,畢竟大家是在一起生活、學習。
為何難以獲批
私塾難以獲批的主要原因,就是適齡兒童少年退學入塾有違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報》2011年曾做過一期關于私塾的報道,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勞凱聲就說,義務教育法對九年義務教育有明確規定:一個是時間限定為九年;一個是質量限定,有明確的課程大綱標準,同時還規定義務教育實施的主體是各級政府設置或批準的學校。因此,從法律角度而言,私塾是不符合現行法律規定的。
海都記者也找到泉州市教育局有關人士,他們給出的說法是,非全日制私塾,若是以一種類似課余補習班的形式,其實是可以依培訓機構的形式向教育局申請,只要硬件設施等必要條件符合要求。而全日制私塾并無法歸類到培訓機構、幼兒園、小學以及中學等四種教學機構形式中的一類,所以無法批準。而且按照義務教育法,學齡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全日制私塾中的孩子無法正常在校接受義務教育,也是不允許的。
除了合法問題外,對私塾的另一主要擔憂,便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中國教育報總編輯翟博說,家長送孩子去私塾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不認同學校現行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但“經典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絕不是全部”,用誦經教育取代常規中小學教育有些走極端,現代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新要求,如果僅僅進行誦經教育,不學其他課程,孩子會出現知識斷層,不僅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也讓他們無法在未來社會中立足。
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校長戴銅則提道,完成私塾教育后,到哪一級學校繼續接受教育,如何參與中考和高考,都是家長必須面對的問題。
是補充而非全部
“我們的本意,不是想要復原古代私塾,其實是想探索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而已。”對于私塾,李月更愿意這樣解釋。
力禾稱,他不反對現行教育體制,但現行教育的一些問題,在私塾里可以有所改觀,一是以應試為標桿的教育模式,二是學校動輒四五十個人的大班教育,老師很難為每個學生設計針對性的學習計劃。
力禾所提到的問題,也是私塾現象引發對學校教育的一些反思。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勞凱聲說,追隨私塾教育的家長,他們的訴求不是不要教育,而是要更好的、適合他們孩子的教育,但現在的教育體系以應試教育為基本特征,就是用一個標準、一種辦學模式進行教育,導致的結果則是教育的均質化。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楊秋生說,現代教育一味重視成績,容易弱化道德教育,并且難以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而私塾、學堂突出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可以作為現代教育的補充而存在,孩子在周末或節假日適度的學習會有助于個人的提升,但私塾教育只能是現代學校教育的補充。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汪明也認為,今天的學校教育在弘揚傳統文化、文明禮儀養成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缺失。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規律,把國學教育引入校園,把國學教育與學校的德育工作有機結合,是今后課程改革、德育實踐活動中需要切實予以關注的問題。
力禾現在最期待的,是政府盡早出臺對于私塾的法律法規,給予明確規范,引導私塾界有序發展,也能讓濫竽充數的退出市場。對于私塾的未來,教育界人士在接受《中國教育報》采訪時也給出建議,一是堅持正面引導,引導私塾做到依法辦學,和學校教育共同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二是要加強監督管理,對符合規定辦學條件、規范辦學行為的私塾,要依法審批,對不具備辦學資質、違反法律法規的要堅決取締。此外,要嚴格審查私塾的教師資格,嚴格規范私塾的課程設置,確保國家規定的課程計劃得到落實,保證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要求。
“很多體制內學校在慢慢引入傳統文化課程,有些家長,覺得好像這樣也不錯,就選擇去體制內小學上學,而不一定非要上私塾。”力禾說,對此他看得頗淡,他也認為,大眾化教育才是社會的主流,而這也“說明體制內小學一直在進步,有更多人在推廣經典,這不是很好嗎”?(海都記者 張凱航 彭思思 見習記者 賴志昌 攝影 王金淼 謝向明 編輯 蔡偉藝 劉榮寅 視覺 龔長旺 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