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泉州
“IT男”的時尚夢工廠
鄧生明(右)在制衣車間檢查樣品
創新并不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事實上,任何改變都不是一蹴而就,是持續性的無數的小創新凝聚成的大創新。正是無數泉州企業共同推動的小創新,才能最終實現產業的大創新。
——恒安集團CEO許連捷
五年巨變
紡織企業大轉型 從滿足客戶到直面消費者
泉州知名紡織企業海天科技材料有限公司,70后“IT男”鄧生明正帶領60多人的團隊,搭建一座紡織服裝行業的“時尚夢工廠”。他希望傳統紡織企業不再只是躲在幕后的供應商,而是能夠與消費者直接對接。
站在展廳內,泉州海天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生明,興奮地向記者展示“時尚夢工廠”的規劃圖。要不是這幾年鞋服行業所面臨的巨大變化,這位44歲的“IT男”只需要坐在電腦前開發軟件。如今,他所思考的已經上升到公司戰略層面,他和團隊已經成為公司創新轉型的核心。
2013年,傳統的鞋服產業和市場環境突然發生巨變,龐大的庫存壓垮了許多鞋服企業,身處供應鏈的紡織企業也未能幸免。“傳統生產方式是預測式生產,明年什么比較好銷,客戶開訂貨會、下單,我們就開始計劃生產,投放市場,可能市場不喜歡,形成庫存積壓。”鄧生明說,供應鏈企業對市場、消費者完全不了解,產生巨大風險。
此時,海天開始反思自己的定位,決定向終端消費市場更進一步,在“快速反應”平臺的基礎上,延伸出“織布、染布、成衣的智能制造平臺”“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產業云平臺”及“D2C營銷的設計師平臺”三大主線,并擴充為六大平臺。2015年,承載這些規劃的“時尚夢工廠”正式出爐,建立了完整的運營體系和框架。
根據新的平臺,海天開始探索按照市場情況安排訂單,比如把客戶的訂單劃分為“市場已經缺貨需要馬上補單的”“庫存很少、需要快速補貨”及普通訂單等品類。制度雖然推行下去,工人卻依然按照以往的方式生產。這個問題,最終通過改革績效考核來化解:不同品類的訂單,單價并不同,急缺的訂單單價更高,工人也就樂意按制度生產。
“根據市場、消費者情況,少量投放市場試銷,這里有個試錯的過程,好銷的快速供應快速補貨,不好銷的趕緊更換款式投放市場。”鄧生明認為,未來鞋服產業需要借助信息化,但是這只是一個工具,關鍵仍然是要抓住真正的市場需求點。
暢想未來
掌握用戶才是關鍵 期待政府牽頭整合
作為泉州紡織行業的一名“老兵”,福建省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泉州市科技創新聯合會會長、泉州海天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啟明見證了泉州紡織產業從誕生、發展到如今的困境。“時尚夢工廠就是我們的5年規劃,5年內應該能夠真正實現。”王啟明直言。
在紡織領域打拼這么多年,王啟明深知如今泉州紡織服裝產業的真正痛點在哪里。“以前是推式生產,品牌企業開訂貨會、下單,我們來生產,現在要轉變成拉式生產方式。我們也要對接終端消費者。”王啟明說,“以前我們做面料像是擠在中間,很低端,不去了解用戶就跟瞎子一樣。我們平時拼命趕貨,最后企業不行了,你基本是拿不到貨款的。以前這樣可以生存,但是以后不直接參與了解用戶肯定不行。就算你不直接服務他,但是你很清楚客戶什么東西好賣、賣到哪里,你開發的東西針對性就更強。消費端的資訊共享很重要。”
對于紡織行業的未來,王啟明認為,不管做什么、賣什么產品,掌握用戶才是最關鍵。未來,很多東西都需要跨界,以后開什么店不重要,為哪個人群服務很重要,用戶才是最重要的,產品要跟進需要去搭配。OTO的店是服務的門店,不是賣東西的場所。
然而,這種轉變仍然需要一個艱難而緩慢的過程。當海天要接觸消費者實現定制時,則必須面對從未接觸過的終端消費市場的運營。產業鏈的轉型升級,需要企業與企業之間協作,才能真正實現信息交流和互動溝通。
“行業之間,以前是客戶的協作,以后就沒有客戶了,都要團結起來,為用戶、消費者服務。我們都不是消費者。以后我們和品牌商不是客戶關系,是伙伴關系。轉觀念很容易,要執行就不那么容易。”王啟明希望,能夠有行業協會或政府部門共同來推動這場資源整合和轉型升級。
點睛解讀
創新是核心 人才是關鍵
《建議》發布后,不少人對“創新泉州”和“智造泉州”有疑問:這是一回事嗎?對此,《建議》的主要參與者,泉州市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曙慶解釋,二者確有交叉,但這是“大創新”的概念,創新貫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成為改革發展的“第一動力”。
《建議》對產業經濟、制度建設、平臺載體、環境構建等方面都提出了創新要求,最應抓住哪一點?“人才是核心的核心,是關鍵,把隊伍打造好了,創新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劉曙慶分析,這些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但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未來要重點解決“引得進來、留得下來、創得出來”,不僅是薪酬高低的問題,更要關注人居環境、創新空間、創業孵化等大氛圍的營造,軟件、硬件都要跟上,全要素提升,“栽下梧桐木,引得鳳凰來”。
千家科技型企業興起
從2012年開始,泉州市委、市政府整合設立扶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實施科技重大項目。
“未來,政府將更傾向于鼓勵企業自主研發,以市場為導向,推進自主創新載體。”泉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泉州市到2016年年底,各地均有1個市級以上的研究院所、公共技術研發平臺,1個以上為平臺服務的加工制造中心。而到2020年,國家、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行業技術開發中心、重點實驗室預計將達到150家。
據透露,預計到2020年,泉州市將擁有省科技型企業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4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000家,實現科技型企業群體規模、創新能力、產品水平、品牌影響等新的提升和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