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泉州
廣場舞阿姨的歡樂時光
在美麗社區里曬曬太陽,逗逗孩子,便是一種幸福
泉州市民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家門口有所好學校。——初中生張蓉蓉;
換一個收入更高的工作。——文員黃秀如;
有地方跳舞,出門不操心。——社區居民林阿英
五年巨變
“綜治黃牌”小區 變“美麗社區”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在音樂伴奏下,林阿英不停轉身、抬腿,臉上一直掛著微笑。4年前,她怎么也想不到,會有這么一個寬敞的文化廣場,供居民跳廣場舞,讓她感覺“幸福來得太突然了”。
阿英是1990年住進泉淮社區的,那時小區治安不好,她家先后有4輛電動車被盜;衛生也差,她每天買菜都要帶2個塑料袋,一個裝菜,一個裝垃圾,從家到小區門口的400多米距離,能撿一小袋垃圾。
林阿英和姐妹伴愛跳舞,可2011年以前,社區沒有固定場所,“跳舞跟打游擊一樣,東躲西藏的”。起初她們在居民樓下的空地跳。有一次跳得正歡,一桶水從天而降,潑中阿英和同伴。“每天制造噪音吵人,你們再敢來我就繼續潑!”4樓窗口一位老人沖她們大喊。接著,幾袋垃圾從老人樓下窗戶飛出,阿英躲閃不及,又被砸中。第二天,她們換到其他空地,還調低了音樂。這次,竟有小石子從樓上飛下,嚇得大家趕緊拔掉電源,各自回家。“沒有專門的地方,我們也沒辦法?。?rdquo;當年,阿英搬出泉淮社區。
直到去年,聽老厝邊說,社區的基礎硬件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都已經齊全了,她才又搬回來。
現在,每天晚上7點30分到8點30分,是阿英和老姐妹最歡快的廣場舞時光。“有地方跳舞,出門不操心,這就是幸福啊!”除了跳舞外,阿英說,今年11月28日,泉淮社區居委會還把10月和11月過生日的60多名老人組織在一起,辦了一場“慈孝生日會”,讓她重新體驗到了“生日快樂”的感覺。
對此,泉淮社區書記林志忍認為,精神的富足才是幸福之道。治安環境變好、社區硬件設施改善后,社區鼓勵居民成立了象棋、書畫、聲樂等興趣小組,還籌集4萬余元,購置了空調、桌椅、電子琴等設備。
實際上,泉淮社區曾被列入“綜治黃牌”。“老舊小區硬件差,我們只能雪中送炭,沒法錦上添花。”林志忍說,2009年整個社區排水排污管道清淤工程被列為豐澤區為民辦實事項目,小區逐步實施封閉式管理,將20多個出入口變成現在的11個出入口,設立了4個崗亭7個大鐵門,25個視頻監控探頭,保安24小時輪流值班。2012年,泉淮社區開始“美麗社區”建設。今年,泉淮社區成為泉州市民政局開展15個新型社區治理的一個試點。
暢想未來
滿足不同人的需求,才更幸福
幸福是什么?每個人的憧憬都不一樣。家住鯉城的初二學生張蓉蓉說,幸福就是家門口有所好中學。她說,小升初時,按片區劃分,她就讀的是一所普通中學,而街坊整天討論哪所中學好,挖空心思找人托關系。平時挺樂觀的爸媽說到這個問題,就會吵架。媽媽埋怨爸爸沒本事。“爸爸說,這是優質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分配不均勻導致,希望以后會有改變。”
2010年大專畢業的黃秀如,學的是中文專業,想進入媒體工作。可在招聘會上,她發現媒體招人的文憑起點是本科。她只能應聘文員、業務員等。“我希望就業時,相關部門能給我們更多就業指導,如職業前景和職業規劃。給低文憑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不要讓職場新人一畢業就失業。”黃秀如現在一家工廠當文員,她所想象的幸福,就是明年能換個收入更高的工作,年輕時多掙錢,將來好養老。
而對67歲的王麗花來說,幸福就是她活著的時候,政府能提高低保戶低保金金額。2010年老伴去世后,女兒嫁去永春,王麗花獨自照顧腦癱兒子,每月靠低保金過日子。她說,社區經常組織志愿者去看她,送米、油等生活用品。但一個月500元低保金,僅僅給兒子和自己買藥就得花掉200多元,她想讓兒子天天都能吃上肉。
點睛解讀
發展成果共享
讓市民有更多“獲得感”
你幸福嗎?曾幾何時,這個問題風靡一時。十三五的“幸福泉州”,又該如何去解讀?“要從發展的根本目的來看,以人為本,成果共享。”泉州市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曙慶認為,這是呼應前四個泉州,更是考量前四個泉州是否落到實處。
“特別要關注的是精準扶貧。泉州的貧困人口不多,但不能因此忽略,也要讓他們享受到發展成果。”他說,全國要實現在2020年讓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既定目標,也是十三五期間的重要任務,泉州雖然少,只有十多萬,但依然不會松懈、不能松懈,務必全力以赴;其中,“空殼村”為代表的村財問題,尤其需要重點解決。
劉曙慶特別指出,《建議》明確要“補齊社會民生短板”,表明了一種非常堅決的態度:敢于面對存在的問題,并勇于承擔責任和擔當。“幸福不幸福,每個人的感覺不同,但有些問題和努力的方向是共融的:要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他說,包括教育、文化、醫療、社保、就業、安全等老百姓最關心、與他們有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利益,將向約束性指標發展,要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城鄉、區域、人群之間的共享水平。
他認為,幸福泉州所關注的是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老百姓的獲得感非常重要。只有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發展成果,才能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硬實力,更將成為這個城市的軟實力”。(海都記者 徐錫思 林淑芳 謝洛靜 吳月芳 花蕾 攝影 謝明飛 謝向明 田米 呂波 編輯 葉碧玉 陳世國 劉榮寅 陳林生 視覺 龔長旺 方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