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木構件
消失的老人
被埋沒的洗馬橋
洪少霖
2001年,我加入泉州青年志愿者的行列。我和石頭街的緣分,大抵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我負責照顧石頭街上一位陳姓的孤寡阿婆。從陳阿婆一次次的講述里,石頭街上的喧鬧和故事,沉入我心。那里有整排的紅磚白石,民居里傳說著各種酸甜苦辣。石頭街是海的饋贈,那里經常散發著海的咸腥,它擁有豐盛的海產品。
1979年,石頭街出土西班牙哈桑二世銀幣;1982年,那兒出土了宋代商船內的香料。在那沉淀的800年時光里,古早味也好,洗盡鉛華的樸質也好,都已融進城市的呼吸節奏里。
時光流逝,時代更迭,人老了走了,許多老街沒了。石頭街和陳阿婆,竟都成了用“消失”來備注的念想。
石頭街現今一小部分已被開發,另一部分成了荒蕪之地。原本的石板路,而今被埋入地下。許多古厝被拆了,蘆葦遍布,荒廢而雜亂,原本街上的洗馬橋同樣被埋沒了。
現在走回石頭街原址,一些被拆毀的古民居里,還能看見精致的木雕、石刻。它的繁華,它的人情味,已在記憶里沉淪成一片模糊。 (原文有刪改)
馬可巷里的馬可井
口述人:溫太平 政協泉州市豐澤區第四屆委員會文史委員
石頭街長不過1.2公里左右,每個渡口都有相對應的宮廟。周邊有8座宮,5個渡口。其中3處是國家級文保單位,分別是真武廟、文興古渡、美山古碼頭。泉州申報海絲世界遺產,這些都是響當當的遺跡。
石頭街建于唐朝,2011年,我們在地面下發現了一些唐代磚、瓦當、碗,印證了石頭街最早的起源。此處的房子沿街而建,一層有用作店面的,二樓是住家,還有精巧的梳妝樓。有些民居墻體嵌著蠔殼,和公式埔的不同,這里的墻還要在蠔殼之外再刷上“三合土”。
這曾經有一條大約200米長的巷子,只有2米寬,大家叫作“馬可·波羅巷”,也有簡稱“馬可巷”的,巷里還有“馬可井”。一直到石頭街被拆除,巷和井都在。馬可巷的得名,我們當地人都認定,與元朝時大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石頭街為船只補給經過這里有關。說來也怪,石頭街雖在東海之濱,岸上的井水卻是淡水,原因是石頭街背靠著寶覺山,山泉汩汩流入地下。石頭街過去有很多古井,不僅家家戶戶院子里有,街上的公共空間也有,馬可井就是靠近江邊的公用井。
我和法石社區很多人一樣,都出生居住在石頭街。石頭街市井氣息濃厚,年節里眾多的宮廟神明會乘著神轎“出巡”。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香案、供品,跪拜行迎接大禮。每年農歷七月半還有熱鬧的普渡,不論身在多遠,總要盡量趕回家,共同敬奉祖先。在我印象中,上世紀50年代末,石頭街還舉行過一次民俗踩街活動,那時候我不過10歲左右,記得人們舉著火把,聚攏到石頭街來湊熱鬧。那踩街的人或踩高蹺、唱南音,還有鑼鼓什音表演之類的,好不熱鬧。
后來石頭街3000多位居民分成數批,搬離老街。老街被拆除了,只留下零星未拆完的建筑。雖然每年還保留著神明“出巡”的習俗,但是經過的,再也不可能有古樸的石頭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