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人拍下了石頭街老房子被拆前的模樣
文興宮是石頭街難得的遺存了
口述人:伍文輝 石頭街原住民,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初
伍文輝
石頭街由5個自然村落組成,分別是坂頭、圣殿、文興、長春、美山。我們家原來住在文興,位居石頭街正中,也算得上是最熱鬧的一段。
以前到泉州五中念書,每周日總希望在家里呆到吃完晚飯再進城。進城要步行一個多小時,從石頭街出去,沿著砂石土路進城。那條路算是泉秀街的前身吧,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寬。沿途有高大的樹,田野,還有水溝。一直要到原來舊車站的位置,才算進到城中。
從文興古渡上岸,走進石頭街,就正對著文興三王府。三百年前,三王府有“放王船”的習俗,當地人將香燭、供品擺放在木船上,運載著王爺神像,順著江海漂去,以此驅瘟除魔,掃除地方上不吉利之事。傳說王船漂到臺灣去,碗里的飯竟還是熱的。臺灣人為此也開始有了王爺信仰,并將接到的王船供奉起來,至今保留。
我們很希望恢復王船習俗,但只能用“送王船”的形式了,親自將王船送往臺灣,再續兩岸情緣。文興三王府后面還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我們現在將文興的這兩個宮廟捆綁在一起,整合成文興宮保護起來,算是石頭街難得保留下來的遺存了。
石頭街的人有生意頭腦,早年謀生手段有兩種。有人用大型的兩輪自行車載客、載貨,幫助公式埔人載海鮮到市區販賣。公式埔凌晨四、五點鐘有海鮮上岸,石頭街的人就將海鮮籃子裝上車去,還能載兩個人呢。還有人善于經商,在關帝廟旁的一條街零售衣服等小商品。這條街后來成了小商品街的前身,而賺到第一桶金的石頭街人開始投資店鋪,收入還真不錯。
伍興啟
石頭街的好,長大后才懂
口述人:伍興啟 伍文輝之子,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末
聽長輩說,我們的先輩來自晉江安海,因為做航運生意而遷往石頭街。在石頭街有個小聚落,居住著不少伍姓人家,不過在泉州伍姓是不多的。
我們石頭街的老家,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蠔殼墻。后來到市區上小學、中學,就離開了石頭街,只是周末偶爾回來。市區的同學問我是哪里人,我答“石頭街”。有些同學好奇,石頭街是不是有很多石頭?我記不清這里因何得名了,但我們那的確有很多石頭。
小時候,同伴們要買咸金棗、西瓜狀的小糖等零食和玩具,只能在石頭街買到。石頭街的人氣旺,在那里不管大人小孩,能買到各種需要的東西。
對石頭街的掌故開始感興趣,是因為2010年到2013年,我到日本京都留學。日本京都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保留著中國唐朝的建筑風格,我開始了解京都的過去,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我意識到在我的家鄉——泉州的石頭街,傳統文化一樣很優秀,我開始搜集一些資料。
我們老家所住的文興,有座文興宮旁邊還埋藏著一艘宋代沉船,我們準備在這里立一塊石碑紀念。1987年春夏之交曾經挖掘過,預計船的長度在23米以上,載重量120噸。在挖掘過程中還發現明清時期有花崗巖石塊鋪砌的碼頭遺址,此地在清末、民國初年被稱為“伍厝渡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尚在使用,應該與石頭街的伍氏息息相關。(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